赵匡胤登基后,所做的最大变动就是三分兵权,三分相权。
兵权分为西府,三衙与地方三部分,很难说它是好是坏,若说它坏,纵观宋明,几乎看不到蕃王与重将起兵谋反之类的事件。虽有,却无法使国家陷入南北朝唐朝时的那种混乱局面。
但说它好,无论是宋或明,除了极少数时刻,几乎看不到汉唐那种雄威。
因此好处有,坏处也不少,若往深处想,例如就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主将对部下都不熟悉了,这个仗能打好么?
宋九针对这个局面,在赵匡义彻底将节度使权利拿下时,做了有争议的改革。
先是将禁兵由城市向乡村转移,当时是很麻烦,然而长远看,这是颇有积极意义的一次变革。
养兵成本下降,士兵养家糊口成本也下降,离开京城的繁华与浮华,士兵会更朴实,那么战斗力会提高。
到了边境是屯田,在家也是屯田,生活习惯变动不大,那么就可以延长轮戍时间。通过分批轮戍,至少留守边境的主将会了解部分将士情况,便于指挥。
宋朝才开始执行时,出现了一些混乱与争议,许多兵士将营田租给百姓。实际史上宋朝营田规模也不小,然而同样在犯这个毛病。这不仅是兵士懒散,他们是京城人氏,又哪里会种田?然而一旦七八成兵士转为农村兵,就不会出现这个局面。边境多闲田,只要耕种起来,往往边境就可以实现粮草自给自足,这又节约了大量成本。
实际那次改革就是对赵匡胤三分兵权的良好修正。
只要继续执行下去,宋朝以后困于冗兵冗费的情况就会得到大幅度改善。
但在三分相位上,宋九却做了倒退姓的变革。
赵匡胤用东西两府与三司三分相权,利于集权,减少权臣误国篡国的可能。
然而赵匡胤也意识到有种种不便之处,因此这个三分相权执行得十分模糊。
一直到宋九归来时,实际主要权利还是在中书。
宋九将东西两府权责分得清清楚楚,互不干涉,那么西府有军权,却没有行**,更没有财权,三司有财权,却没有行**与军权,东府有行**却没有军权与财权。甚至西府有军权,却无掌兵权,更无财力支持,那么皇帝手中的权利就可以加强。
赵匡义在军事上是跛脚鸭,看不到它的弊端,只看到它利于君王将权利集中,于是高兴地默认了宋九的做法。
实际它们能分得清楚吗?
例如往前线调兵,与养兵,连国家财政收入有多少都不清楚,能否做出最好的决策?大战来临时,西府不知国家政务,东府不知西府军事计划,又能否做出最好的决策?
但没有宋九,宋朝也会往上面变化。直到富弼才看穿这个弊端,提出类似赵匡义在巴蜀的做法,让西府首相也兼任东府,东府首相兼任西府,这样相互了解,决策就不会出现重大失误。然而也没有很好地执行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