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逆天的好运,再加上陆续几代明主的小心经营,拓跋李家一步步地在这个夹缝里壮大了实力。
然后到了后周,柴荣同样无暇顾西,然而柴荣做了一个英明的举措,扶持折家!若无折家在西北,对照后来的宋朝历史,那会是恶化到什么地步?
到宋朝,拓跋李家一直很小心。
宋朝正在统一中原,于是默视他们的存在,然而赵匡胤却不及柴荣的远见,并没有做削弱这股实力的任何举措,那怕宋九刻意进谏。
李家也害怕,李彝殷死,其子李光叡继位,开宝九年,党进与潘美出兵河东,李光叡曾出兵相助,克北汉吴堡寨。李光叡死后,李继筠继位,赵光义出兵北汉,李继筠沿黄河列寨,渡河以张声势。李继筠死后,其弟李继捧继位,由于其威信不足,又加上他立其弟李继立为留后,引起诸父昆弟怨怒,李继捧从父李克文上表进言,李继捧没能力,不当为定难节度留后,请派使让李继捧入朝。
赵匡义看到一次大好**党项,削弱拓跋李家的机会,于是同意李克文的进谏,以李克文权知夏州,与作坊副使尹宪同知州事。羌汉共同这块土地!
李克文内外交困,只好献出所管四州八县(银夏绥宥),带着家人进京。
这就是三分相位的不便之处。
西北那摊子事,应划属于东府管辖,还是属于西府管辖,恐怕连赵匡义也说不清楚。
赵普重新为相,曹彬是好人一个,西府实权多为东府侵夺,所以宋九来到西府后,对西北的情况不大了解。
是派了许多斥候打着开拓羊毛商道,拉拢阻卜,分化契丹的大名去了西北刺探情报,然而时间太仓促了,到现在前方还没有消息传回呢。
也就是朝廷**作李继捧归京这件事上,宋九一直蒙在谷里。
但因为宋九,朝廷派了许多斥候前去西北,东府同样是蒙在谷中。
出大事了。
宋九看着大家,谁会想到,反而一些人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万国来朝,群胡伏首,才是一个强国的表现。
宋九不会这样想,他在沉思。
难道赵匡义做错了吗?
机会稍纵即逝,这正好一次难得的机会,不要说什么民族观,这是家天下年代,包括文明发达的汉人,也没有抱成团,况且是党项人。朝廷未动一兵一卒,甚至连阴谋诡计都没有用,而是顺应**,让李继捧归朝。赵匡义做错了吗?
朝廷在灵州早就派驻军队,包括府州也驻扎了少许军队,还是羁縻,但是一种象征,朝廷控制了这片区域。然而默视定难四州八县继续国中国?赵匡义做错了吗?
赵匡义想恢复汉唐荣光,想要恢复汉唐顶盛时荣光,不要求军队达到葱岭平壤,但最少东北到营州,南到交趾曰南郡,西南控制青海曰月岭东部饶河湟水地区,西达玉门关实现真正的大一统。也就是收回定难四州仅是所迈出的一个小步。赵匡义做错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