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张望北便发起百姓用这个淤泥法。变出来九百多顷良田。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政绩,但在秋后却出事了。
秋雨来临。一场山洪将其中最大的一处堰堤冲垮,两百多顷耕地瞬间化为虚无,还淹死了几十个老百姓。
人都死了,谁来念记张望北平时的恩情?于是受害者来到京城投诉,中书下了命令,将张望北削籍为民,同时流放到沙门岛。
张望北的妻子戚氏匆匆来到京城求救。
“你不急。只要不弃市,就会有办法,我问你,当时这个出事的堰堤修建时。张望北有没有参与?”
若是没有参与,那是民间自发的组织,这次中书与御史台的处执就不对。若是参与,就有点说不清楚了。所以有的官员在任上无为,混资历。怕就是就是这一点。不做事还好。一做事总有好的一面坏的一面,若是政敌将坏的一面揪住不放,那反而真变成自己的坏事了。
“官人也担心出事情,每一处堰堤皆去考察的。”戚氏回答可不好。
宋九想了一想,将郭大喊来。悄声在他耳边低语几句,郭大迅速骑马离开京城,去了盂县。
“官人,这事儿有点难办啊。”
“无妨,终是阴谋诡计,见不得阳光。”
宋九还象往日一样上朝处理公务,但几天后戚氏忽然来到闻登院击鼓诉冤。
不是丈夫失误,而是有人要陷害丈夫,乘秋汛时将堰堤掘开,溺死了许多百姓,事后又有陌生人进入村寨里,煽风点火,挑唆苦主进京告状。
御史台官员不敢怠慢,派监察御史孙日新亲自主审。
孙日新看到状词,立即勃然大怒,喝道:“胆大民『妇』,本官问你,你说有人暗中掘堤,证据何在?”
戚氏递上证据,不是人证,而是物证,当时秋汛的高度,堰堤的高度与厚度,而且现在除了冲垮的那段,余下堰堤皆在。两相对比,以当时秋汛的威力,是根本冲不垮这道堰堤的。而且有许多诡异之处,事发时是夜深人静之时,否则又溺死不了人。并且白天时有百姓巡逻过,即便有崩溃现象,白天也能看出一点儿。然而白天没有任何迹象,相反的夜晚山洪快要结束之时,忽然堤崩。
它不能做为有效的证据,但可以作为疑证。
然而孙日新再次勃然大怒,喝道:“大胆刁『妇』,居然敢胡言谣言『惑』众,来人啊,杖一百。”
“好威风啊,”忽然外面传出巴掌响,一个尖嗓子说道。
“谁?”
“是洒家,”一个太监从外面走了进来。
孙日新认识,内班都知李神福,宋朝太监不值钱,可此人颇得赵匡义信任,赵匡义好做笔记,李神福赏侍于左右,多获其别本。孙日新不敢慢怠,拱手道:“见过李都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