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一个好策子,你再想细一点,写一个札子于朝会上呈给朕,让诸臣工一起讨论完善。”
实际到了宋仁宗时,所有大臣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在陕西出现安抚经略招讨使这个古怪的官职,兼任边防数州所有军政财大权,以便统一指挥。不过那时武将没有话语权了,是文臣在打,是宦官在打,缺陷虽然纠正,可这些文臣当真能打好仗吗?有人说韩琦是军事家,打成那样子还是军事家?那么李继隆岂不是比李靖还要牛气?
但在这时改,还来得及!
宋九又徐徐说出第二个改革方案:“陛下授阵图于前线将领,然前方战事变化莫测,如徐河之战,李继隆原本打算在唐河北岸用万名骑兵消耗辽寇,然后城中大军杀出,一举败敌。可是尹继伦孤军奋进,打乱了李继隆的布署,然而这一进局面却更有利。这时候李继隆若是坚持原计划会不会有这样的大捷?”
赵匡义脸色又阴沉下来。
宋九没有管他,继续说道:“这是李继隆,智勇双全,才打出来的战绩,换其他人呢?至少陛下把持着大方向,不会让前线将士出现严重失误。如在雄州,若是诸将听从陛下诏书,会不会有那样的惨败。”
赵匡义脸色这才好转。
寇准认为宋九少了风骨,但办不好事,要风骨干嘛?管它是黑猫白猫,只有能捉住才鼠才能算是好猫。
宋九继续说道:“因此似乎同样难以两全,故张洎他们上书,虽看到弊端的一面,但没有看到弊端的另一面。臣想了许久,心中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有许多老将从前线退了下来,他们富有经验,全部呆在洛阳闲赋,朝廷虽然偶尔让他们来书院传授武学,但书院里能成为将才的人少之又少,将领是在战斗中磨练出来的,天才将领自古有几个?若是空读兵书战策,不知变通,没有磨练,可能只能成为第二个赵括害己害国。因此臣认为可以于西府置一参谋司,若是有重大军事行动,诸将一起于参谋司商议。一人想法会有失误之处,数人数十人,并且个个都是从前线下来的老将,那么想法便能完善。或有争议,陛下也足以拍案决定。那么不仅是陛下智慧,而是集数人数十位富有经验将领的智慧决定的草案。然后再将这份决议颁发前线,为防前线变动,只做大框架,就象陛下授李继隆诏书一样,让前线将领在这个大框架下自由发挥,水无常形,兵无常势,那么前线将领就有空间自由发挥,又能避免前线将领发生严重失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