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忠先在信中主动承认了自己于望都一战中的失败,没有怪周莹,也没有怪王超,然后解释了议和的意义,并且表示辽国萧燕燕与皇上为了两国百姓,都想议和。
这封信让宋朝大臣们产生了**。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南边李继隆他们的部下,或者是中路雷有终他们的部下,还在路上。
而且他们到达后,还不能投入战斗,毕竟有的走了一千多里路,有的走了两千多里路,到达后必须得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战斗力。
但整个北方铺满了几十万辽国铁骑,与河北边境音讯完全失去了联系,甚至传来瀛贝翼等州全部沧陷的消息。
能和平也不错。
特别知道真相的人仍不多,上次宋九被迫无奈,在政事堂将真相说出来,然而能在政事堂议事的官员不过二十几人,都是宋朝最顶尖的重臣,不管对宋九此举有多少怨恨或支持,这么大的事皆不敢泄露的。至少现在这些大臣还没有为了打击政敌,不顾国家亡国。
因此其他大臣不知真相,附和同意议和的人更多。
主要是瀛州大捷消息未到。
听着大家议论,宋九忽然睁开眼睛,问:“辽国气势汹汹而来,以前先帝与陛下多次请和不同意,为什么在占据优势情况下他们反而主动请和?”
这是一个问题。
赵恒道:“为何?”
“有两种情况,他们在河北遭到重创,担心失败了,所以逼陛下议和,得到好处,及时撤军回国。第二个可能就是迷惑我们,削弱我们的勇气,同意议和了,那么我们就会不备,将士也没有信心浴血奋战,那么兵临大名府,拿下大名府后,大军抵达黄河,马上就到了最冷的时刻,黄河冰封,辽军铁骑可以从容渡过黄河。国家危矣。”
究竟当时萧燕燕是什么想法,这成了一个谜团,不过宋九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若是议和也最好不过,但想和好,大家必须拿出一些诚意出来。若是要关南十县,那绝对不能答应,丢掉了关南十县,辽国铁骑随时轻易就冲到黄河边来了,那无疑是亡国之道。因此求地我们不能同意,若是求财,倒是可以谈一谈。”
赵恒额首。
这样说,也堵住了悠悠贪生怕死的文臣之口。
不过宋九在心中冷笑,求和嘛,那就议和,看谁迷惑了谁。
然后王继英推荐了曹利用前去议和。
这是一幕屈辱的场景,寇准气得牙齿都咬了起来。
不过这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然而曹利用到了大名府却让王钦若与孙全照拦住。
大名府也在浴血奋战,这一战无论王钦若心态如何,也立下了大功。
辽军逼迫大名府,宋朝担心之下,决定派一名重臣前去大名府,寇准说道就王参政你去最好。王钦若脸气得发青,不过他还是毅然去了最危险的前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