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宋九很小心,正好辽国派了使者。
宋朝大臣发出两种声音。
有一个前提,相比于汉唐,宋朝确实在变得内敛。与赵恒无关,而是赵匡胤开国之初便制下的国策。
不愿意伤及中原百姓利益,而去做无意义的开边,因此大渡河以西,金沙江以南,一挥手不要了。
这个政策给宋朝成为一个富裕王朝打下了基础。
就包括赵匡胤收复数国,也是打一国休息几年再打。这样百姓便不会因为战争而产生多大压力。
对宋朝这种政策辽国同样知道,那怕是宋九都不能改变,如北河套,实际宋朝能派官兵进驻了,然而至今继续羁縻,没有官员前去,没有士兵驻扎。
但对于平滦景营四州,辽国也能理解,若是宋朝不得到这里,那么门户就关闭不上。
因此使者回去禀报,大家相信了王钦若的话乃是宋朝的底限所在。至于宋九所说的唐朝营州,没有人当真。得到平州后,将渝关修一修,便能形成防御线,得到兴中府,试问从哪里修,孤城悬之于海外,那是送点心给辽国的。这个道理就象以前的涿州城,宋朝将士很勇敢,守了一年多时间,最后还是丢了。就象东易州,因为地势平坦,悬于易水之北,最后宋朝主动放弃了。
于是两种声音让辽国产生了迷惑。
也有人提醒耶律隆庆莫要大意,包括萧孝友,可是很快淹没在其他乱七八糟的声音里。
最主要的几种意见,一是与宋朝决一死战,收回燕云。
其次自渝关开始构建第一道防线,迁州构建第二道防线,不让宋军北上。
然而最大的一种意见便是请和。
同意将四州割让给宋朝,但不能称臣,一旦称臣了便不能统辖各族,辽国倾刻瓦解**,避过宋军的锋锐,然后勤政爱民,备战练军,学习句践卧薪尝胆,以后等辽国恢复过来元气,一举收回燕云。
那有那么多句践?
这是为自己割让燕云借台阶下的。
因此意见始终不能统一。
就在这时,石普带着兵马从海上登陆,宋军也向四州发起进攻。
有的人醒悟过来,知道不能善了,但还有更多的人执迷不悟,继续议论要派使议和。这便无形中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
其实还有一次机会。
一般数达到几万以上的军队行兵,多会出现分兵互相侧应的情况。道理简单,若不分兵,就会呆板,一旦受挫,往往产生大败,如史上的淝水之战符坚的前秦军队,赤壁之战的曹**军队,还有宋朝高梁河之战的宋朝军队,萧燕燕南下澶州时的辽**队。就拿史上对比,若非种种原因,赵恒议和,萧燕燕未必有好果子吃,高梁河时若非潘美等将稳住败军,辽**队还不够强,同样宋军可能会全军覆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