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赵桓询问,杨时恭敬地回道:“官家计算并无差错。但这结果仅能知晓我大宋粮食略有富余。若朝廷以此为依据,推行政务,恐怕会与实物相差甚远。”
赵桓看了看杨时,这位老臣虽然说的非常含蓄,但意思表达地非常清楚。皇帝你这份数据就是书生意气式的幻想,屁用没有,完全无法用来处理政务。
赵桓倒也不是很生气,他从来没管理过一亿人规模的政务,政务经验不足十分正常,这也是这些老臣们存在的意义。朝廷新政,需要这些老臣以资深经验来规避一些政策中的不合理内容,减少新政与实际现实的偏离。
“那计相来跟朕说说,朕这份计算究竟有哪些偏颇之处。”
杨时说道:“官家计算粮食大概剩余八亿石,臣以为或许并不止八亿石,只是这些粮食都被浪费、遗弃了。”
“遗弃了?”赵桓非常震惊。这可是非常珍贵的粮食!而且规模高达八亿石,怎么会被扔弃了?当这是经济危机吗?牛奶、小麦都倒进沟里。
杨时继续说道:“并非官家以为的将粮食成车成车焚毁,而是这些粮食没有任何意义,自始至终从未进入大宋任何子民眼帘,便已经被浪费。”
“计相且详谈。”
“那臣先位官家及诸位相公讲一下粮食分布。我朝良田近十亿亩,每亩即便产量两石,粮食亦在二十亿石以上,事实上更远不止这个数字。但并非平均分布。”
“在北方陕西、秦凤路等地,时常大旱,粮食不足。在河北,黄河不时泛滥成灾,千里泽国,无法生产。所以整个朝廷都要指望东南漕运。盖因二十亿石粮食,绝大部分产自东南。”
闻言,赵桓深刻的点头,这么说来,自己之前的理想算法的确大而空泛。
如果想搞大宋全国的工业生产,那个数据很难提供多少支撑。
不过如计相杨时所言,粮食都在东南,这意味着东南一带,农业生产力已经略有剩余,可以解放出人口投入工业生产了。
至少在东南推动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已经有了充足的条件。
赵桓思索间,杨时继续说道:“但东南粮食富足,却并不意味着普通百姓生活亦已富足。这些产出的粮食并没有进入民间,而是大部分被浪费在两个方向。”
“其一是我朝设立的转运使司。天下泰半之财富,需要从地方不远千里转运到京城。但受制于交通不便,转运途中大量粮食被消耗。年年如此,意味着天下无数财富根本无法流通,就白白浪费在了转运的途中。”
一众宰相们都默不吭声,转运使司制度是大宋的国策,从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就定下了强干弱枝之法,举京师之众以临四方,所以要将地方上的税赋、钱粮都转运到朝廷掌控的指定地方。以免地方作大,重导藩镇割据的覆辙。
也正是在这种矫枉过正的国策下,大宋才会有一国养东京一城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