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陈医生,别怂!
伴随着陈南对于《伤寒杂病论》的理解提高,以及对于《内经》的认识逐渐加深。
陈南感觉到一个显著的不同。
那就是自己去看待疾病和治疗的时候,眼光不再拘泥于从前那边样子了。
开方用药,也更加得心应手起来。
无论伤寒、内经、温病……等各家经典,都不外乎是为临床服务的。
中医,终究是一门治病、保健、强身的学科。
所以这段时间,陈南用药,也轻松随意大胆了一些。
这可能就是对于疾病理解和掌控的加深带来的好处。
不得不说!
从孟义超老爷子拿来的专家级的【病机】,可真的是让他受益匪浅啊。
周二上午,陈南坐在椅子上看书。
这一次,他看的是《金匮要略》的原文,他需要去细细的品味和琢磨张仲景用药的思路,而不是仅仅的去学习方子。
学方,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学方,而是应该去学习用这个方子的原因,以及对方开方用药时候对于疾病的理解。
这才是学习的关键。
为什么说学中医讲究悟性?
这就如同一道数学题,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你只是按照课本上的模式解了一遍题,而不是去思考为什么这个题要这么做。
授人以鱼终究授人以渔!
伤寒的经典,就在于他对疾病的理解,对于病机发展的把握上面。
甚至,陈南觉得,伤寒杂病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他对六经传变疾病病机的发展思考里面。
张仲景,绝对是一代宗师级别的中医,通过对方的一本书,是完全可以看出对方水平的。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明明已经成就国医大师,显赫一方,功成名就的老中医们,依然会拿着一本《伤寒论》在那里不断学习感悟。
经典,需要的是一次次的不断品味。
就如同那些精彩绝伦的好文章,你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理解是一个道理。
……
……
杨鸿年今天出门诊,对此,赵建勇内心很开心。
今天是一个清静的一天。
窗外阳光正好,屋内温度适宜,阳台花红叶绿。
总而言之,没有杨鸿年的日子里,赵建勇看了一眼一旁的陈南,内心欣慰惬意。
赵建勇把出版社那边送来的样品递给陈南:“陈主任,这是出版社那边送来的样板。”
“上次你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修改了,封面也按照伱的风格设计好了,你最后再看一看,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就可以进行印刷了。”
陈南点头:“哦?好,我看一下。”
他和古语声打过几次交道,这个主编还是很在意陈南这一本书的,对于他也很尊重,根本没有因为陈南的年轻就质疑对方书中的水平。
而陈南说实话,对于这一次的合作,也充满了期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