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杜诗可见,杜甫向大邑县令韦班乞瓷碗在先,访大邑瓷窑在后。”
“而历代学者对杜甫咏唱的大邑白瓷都深信不疑,持肯定态度。JdZ人蓝浦的《JdZ陶录》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其卷七‘蜀窑’一节记述:唐时四川邛州之大邑所烧白瓷,体薄而坚致,色白声清,为当时珍重……’”
“‘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首句美其质,次句美其声,三句美其色。蜀窑之佳已可想见。”
“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邛州志》卷三十七也载:少陵至州东阁观梅时,过大邑,晤邑令,访瓷窑。”
“杜甫所作《寄邛州崔录事》诗,表明杜甫与邛州崔录事关系十分密切。他从崇州到邛州,大邑是必经之地。民国时,邵蛰民、余戟门《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云:“蜀窑唐代置,在蜀川崇州大邑。所造器体体薄坚致,色白声清,亦名‘大邑瓷’。”
“杜甫七五九年岁末到成都并居住数年,大邑置县于唐咸亨二年也就是六七一年,杜甫七六零年在蜀都写《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是大邑置县九十年年后所作。所以杜甫与大邑县令会晤,造访瓷窑,与‘邛州崔录事’交往的时间,都在他寓居成都之间。从创作时间和文献史实考证来说,一是杜甫诗作行迹和史政相符合;二是历代记录,也无质疑之声,说明唐代蜀中产白瓷,原是毋庸置疑的。”
“那篇文章还认为,大邑瓷窑没发现遗址,这也不符合事实。”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物考古专家杨啸谷先生,就在《华西文物》创刊号上讲到‘大邑窑’:最近在大邑东关场土中掘出窑王像,上刻有款曰‘大唐天宝三载六月四日唐安郡晋原县德信里永昌窑敬造窑王像’,共二十七字。有原来的白釉挂在上面,始知大邑的瓷窑,唐时有名永昌窑者,在今崇州东关场。”
“此外还记述:又于崇州怀远镇土中掘出乳白色而带印花的中盘残片,于灌县蒲村土中掘出粉白色的素陶残片。”
“这些都是重要信息,我们知道,唐代大邑置县之初名晋原,大邑县城名晋原镇,便是因此而来。”
“而大唐天宝三载是安史之乱前一年,尚属盛唐时期,大邑窑就有了用白釉装饰的窑王像,而窑王像是古代烧瓷从业者供奉的神像,可见大邑先民烧窑造瓷者信仰窑王由来已久。”
“啸谷先生还对当时出土的白瓷碎片加工工艺做过描述:白釉内加牛骨灰便呈乳白色,白胎骨挂上最白的土,便叫它是‘化妆土’。如果再加上白釉,愈显得白到了不得。”
“八十年代以来,大邑县城附近发掘的隋唐窑址比比皆是。大邑古瓷窑已在晋原镇发现多处。八三年一月,大邑县城大南街发现不少瓷器和瓷片,并拾到一个非常精致的荷口碟。”
“经专家考证,此处遗址为唐宋时期的瓷器遗迹,和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瓷器及精美的白瓷残片。这种白瓷残片瓷胎细白坚硬,其薄如纸,釉色莹润,旋削极工,酷似杜甫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