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该片借鉴了以前一些老片的一些创意,但在哲学和电影深度方面的探讨徐乾却显得很圆滑,胆子太小,节奏太仓促。”
来自《首映》的评论说,“《盗梦空间》的细节很复杂,但影片同时有一个推动剧情的感情逻辑线,而且还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动作戏。《盗梦空间》几乎是一个奇迹:它进行了一次关于潜意识的多层探讨,成为一部从未有过的新式动作经典,在每个可想到的范围内它都做得很出色。”
上映首日看过影片的普通影迷更是对《盗梦空间》赞不绝口,影片的高口碑如同病毒传播一般,在网络上面四处扩散。
“这就是徐乾,他的电影让人耳目一新,这部电影是他的封神之作。”
“这故事对我有致命吸引力。好看死了。虽然觉得有点急躁可以做得更好,并且本应可以再往人物和故事的深度发掘。”
“太烧脑了,没完看懂,这类电影可以看好几遍因为一遍不能看懂。。。。。。。。。。。。。”
“梦境和现实交织,很酷的一部电影。科比真的很帅,特效画面很抓人眼球,很难看懂,耗费了我不少脑细胞,三重梦境,一环又一环犹如陀螺一般停不下来,陷入层层轮回当中。如果你愿意相信平行宇宙,愿意相信那里有另一个你,过着你梦想中的生活,那谁还愿意醒来呢?”
“超精彩的电影,无论是故事的叙事技巧,拍摄手法,还是视觉感官体验都好棒!很吸引人的题材,让人眼前一亮。”
“完美的烧脑大片,梦境空间层层递进,逻辑情节环环相扣,似海深情飘荡在梦境空间里,是迷失还是放逐……”
“剧情简直碉堡,编剧太神了!导演叙事手法运用的如火纯情,使得剧情跌宕起伏,连最后的结局都设置了悬疑。看完后还一直在自己脑海里回忆剧情,给自己解惑。”
“太值五星了,我看第二遍才懂开头,情节,画面,人物,剧情,无可挑剔,唯一可惜的是人物塑造上有点不够。无论是逻辑还是特效,都太赞了,看完了感觉自己被困在梦境出不来了。”
“在这个梦空间里,我们成为了自己的造梦师,编织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空间,所有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念来自由支配。”
“伟大的导演,伟大的编剧,给我们编织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梦,所以我们是在现实还是梦?”
“太烧脑了,看了好几次才能看懂,脑子变笨了,哈哈哈!”
“科幻就是能够无休止的满足你的幻想。却也让你无限的失望。你追逐却也达不到的世界。”
大批看过影片的人,兴奋讨论《盗梦空间》的情节和带来的种种疑惑,很快就有无数人和无数个帖子,逐帧逐格的分析与讨论这部电影。
越来越多的过度解读让这部电影的热度更上一层楼。
华纳官方也在后面推波助澜,“解读狂潮”的背后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才不会浪费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些都对影片的宣传极为有利,越多的解读和观点碰撞,就越难以说服对方,就越会发现新的观点,然后再进影院看一遍……
如今这个时代,首周票房与保持稳定的票房走势一样重要,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盗梦空间》已经形成了极好的观众口碑,如何让影片更加吸引人,从而让票房走势维持在高位运转,是接下来的宣传中必须要考虑到的。
早在筹备期和拍摄期,华纳兄弟和剧组就制定了观众参与影片的策略,而现在就是发挥这种策略最好的时机,让观众积极参与到影片的解读中,只要有部分影迷热情高涨,就足以让《盗梦空间》拿到漂亮的票房数据。
可以说这股解读热潮已经扩散到了世界,毕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盗梦空间》又是球同步,这股热潮自然扩散到世界。
在网络上,在生活中,既有自发,也有水军的引导,对《盗梦空间》的解读已经渐渐形成了一股热潮。
《盗梦空间》持续热映,影片成为了北美公众必不可少的话题,而包括徐乾和科比在内的主创团队,无论记者如何问及,始终对大众三缄其口,只是甩出一句“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解释。
也正因此,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解读当中,“陀螺到底有没有停”成了众人重点解读的对象。 富品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