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与现有的官僚体系无缝转换升级。
如果不考虑这种方便的话,也可以直接用正一品,将他们的身份地位与尚书们拉开。
同时把少师、少傅、少保替换成太师、太傅、太保的三公称呼。
仁武改制之后,大明官员已经有了退休制度,朝廷不会让这些官员干到七老八十了。
皇帝就算是看中某个官员,也不会越级提拔对方了,只是让对方任期届满之后,直接晋升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
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官们需要从毕业就马上进入官场,还要在任职期间要基本不犯错,晋升周期基本不停顿,才能在五十岁左右到达尚书级。
从正二品的尚书,晋升到正一品的决策团九卿,仍然需要三年或者六年。
如果这些官员仍然在六十岁退休,那他们最多也就能任职六到八年,正常情况下估计都不会超过五年,除非皇帝专门要求其在六十岁之后再次留任。
所以大明现在的制度,就已经限定了不会出现封无可封,升无可升的特殊情况了。
就算是某个官员有大功劳,需要特别的封赏,也可以动用爵位。
所以朱靖垣觉得可以直接把正一品放出来。
既然有了上面的九长老,那下面大域的主管品级设为正二品,与尚书平级就完全没问题了。
他们本来就应该是平级的官员。
他们的主官都是上面的决策团九卿。
关于下面大域的官僚设置,朱靖垣基本没有什么想法,朝廷的老先生们的安排,是让自己挑不出什么毛病的。
左右都护其实是将常规行政事务,与财务、税收、交通、仓储等事务分开了。
都护都完全没有军权,都是纯粹的政务官。
这种制衡手段理所当然,只是在朱靖垣看来已经有点过于谨慎了。
再加上现在的大明已经是工业国家了,这个世界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了。
现在早就不是找一群铁匠,打一批刀枪棍棒,再控制一批农田种出粮食,就能拉起一支队伍单干的时候了。
正规军事作战对后勤的需求已经超过了一个临界点。
地方上的军政官员,已经没有能力带着自己的辖区和部队脱离帝国的工业后勤体系,没有办法独立出去作战,更不用说以地方对抗整个帝国了。
海军的一支舰队独立出去,就有可能足够对抗一个泰西中等国家的舰队。
但是脱离了大明的体系,他的舰队烧完油就跑不动了,炮弹打完就没地方补给,炮管寿命用完了没地方更换,例行检修保养不做,不用几年就得报废。
不过谨慎总是好的,设了九卿分管的话,正好也能管得过来。
于是朱靖垣最终给父亲的回复很简单,就把九卿决策团的设想写了下来。
其他的就直接说“我觉得可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