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九章 辽东城下

辽东城因此成为插在皇帝和帝国将士心中的一根肉刺让他们痛苦不堪让他们倍感耻辱好在皇帝和中枢在平定了杨玄感之乱后便迫不及待的发动了第三次东征给了帝国将士洗雪耻辱的机会。

这次指挥攻击辽东城的是观国公杨恭仁。

杨恭仁没有参加前两次东征。他的父亲观德王杨雄在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十二rì病逝也就是在第一次东征开始期间死去杨恭仁兄弟为此不得不扶灵返京。二次东征期间杨恭仁持丧在家亦未参加。也正因为如此杨恭仁对东征一直存有不祥之感。

那一年的正月二十五先是内史令元寿病逝;接着在二月十二rì观德王杨雄病逝;到了三月十二rì兵部尚书、检校左候卫大将军段振病逝;夏季五月初四纳言杨达病逝。短短五个月内帝国中枢核心里的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辞世可以想像一下此事对帝国、对皇帝本人和中枢所造成的冲击之大。这明显就是个不祥之兆即便是无知小儿也能预感到一丝端倪然而帝国和皇帝当时已经骑了虎背下不来了而第一次东征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不祥之兆。

时隔三年大业十年的第三次东征是不是也有不祥之兆?有不但有而且正迅速在中土蔓延那便是此起彼伏的叛乱大cháo无数生灵正在杀戮中痛苦哀嚎这时候皇帝和中枢不想方设法戡乱平叛稳定国内反而继续穷兵黩武远征蛮夷实在是本末倒置之举。

所以杨恭仁的第三次东征策略是非常保守的就如皇帝和中枢坐镇北平居中指挥所表现出的“保守”一样寄希望于用武力威慑高句丽迫使高句丽投降挽回帝国、皇帝和zhōng yāng的“颜面”然后便结束东征调转矛头集中全部力量应对国内的动荡局势。

军议有关选锋军对辽东城将采取何种进攻方法争论激烈有坚持强攻的有坚持围而不攻以等待薛世雄、李景和赵才三位老帅率主力渡河而来有建议甩开辽东城快马加鞭直杀平壤出其不意一举摧毁高句丽之根本则辽东等城池可不攻而下。

武贲郎将罗艺做为选锋军第一副帅与其下属幽燕诸将因为第一次东征伤亡惨重无数袍泽葬身敌土故对高句丽恨之入骨rì思夜想的便是报仇雪恨而久攻不克的辽东城正是他们报仇和雪耻的首选之地。此城不下则锥心刺骨死不瞑目。

武牙郎将王辩做为选锋军第二副帅与薛万均薛万彻兄弟则持谨慎态度。无论是围攻辽东城还是孤军深入直捣敌都在前两次东征实践中都未能取得预期战果而第三次东征无论是国内外局势还是远征军的人数、粮草和军心士气与前两次东征都有着巨大悬殊再加皇帝和中枢虽然把战场指挥权下放了但薛世雄根本压制不住李景、赵才、来护儿和周法尚所以从远征军内部复杂的关系来说还是放慢进攻节奏走一步看一步为好以免大意失荆州重蹈败亡之覆辙。

伽蓝做为选锋军第三副帅倚仗自己在龙卫军里所拥有的绝对权威和由此带来的强悍实力在选锋军里获得了极大的话语权。他反对攻城因为这座城池和城池里的高句丽人曾经顶住了帝国远征军两次声势浩大的强攻他们有士气有信心也有经验一旦远征军第三次受阻于城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第三次东征必定要重蹈前两次东征失败之覆辙。

伽蓝的建议遭到了杨恭仁、崔逊乃至王辩的一致反对。

罗艺则保持沉默攻城的确是下策因为有前车之鉴这次兵力和军备都不足恐怕更难攻克所以相比较而言伽蓝的直捣敌心之策反而能“出敌不意、攻敌不备”暗合“以奇制胜”之道。

伽蓝据理力争。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则是来自前兵部尚书、北平襄侯段振病逝之前给皇帝的表献策:“……夷狄多诈深须防拟口陈降款心怀背叛诡伏多端勿得便受。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唯愿严勒诸军星驰速发水陆俱前出其不意则平壤孤城势可拔也。若倾其本根馀城自克。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艰阻兵粮又竭强敌在前靺轲出后迟疑不决非策也。”

段振表的主旨便是兵贵神速直杀平壤水陆并进出敌不意只要拿下平壤城则高句丽旦夕败亡。

皇帝和中枢在第一次东征的前期并没有采纳段振的遗策而是以重兵猛攻辽东城在辽东城下整整耽搁了两个月待到辽东城久攻不克而时间又即将入秋皇帝和中枢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依从了段振的遗策水陆并进以三十五万水陆大军直杀平壤然而战机稍纵即逝一切都迟了。

“现在是四月底是最佳的攻击时间若此刻依北平襄侯之遗策以奇兵直杀平壤则必能赢得东征之胜利。”

伽蓝慷慨陈词寸步不让。

杨恭仁沉默崔逊沉默王辩也沉默。

突然罗艺站了起来振臂而呼“北平襄侯乃国之重器北平襄侯遗策乃东征之策某愿从之某愿与伽蓝将军生死与共直杀敌都。”

=(未完待续。。)

...

👉丨点击进入免费无广影视网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DliDliD免费影视网,免费无广告观看全网影视[👉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