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斗士”描写的不是大自然,也不是历史,但是这首歌却传递出了生命里最闪光的存在:永不服输的斗志。
在埃文-贝尔的这一生里,因为接触的是艺人工作,所以身处于镁光灯之下,这种感觉就越发明显起来。媒体们、影评人们、观众们、听众们,都在挑刺,无时无刻,他们总是希望看到你失败,他们总是希望看到你堕落,他们总是希望看到你一蹶不振,因为你和他们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看到你的丑相只会成为他们生活的调剂品,反衬他们的成功。
但是,没有人心甘情愿地认输,努力、拼搏、奋斗,永远都不放弃的精神成为了支撑下去的唯一动力。“给他们点颜色瞧瞧,让他们正视我,直到死去,我也要活得精彩给我伤疤,给我痛楚,它们只会这样评价我,大勇无畏的我们来了”这种“让辩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的斗志,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看着竞技体育的参与者们,他们承受着身体的痛苦、忍受着精神的煎熬,却咬牙继续坚持,那些即使受伤了也依旧在赛场上驰骋的身影,不仅仅代表了对荣誉的追求,更代表了他们生命里不断闪光的斗志。赛场上不仅仅有胜利者,还有参与者。
1969年第十九届奥运会在墨西哥城举行,十月二十日的马拉松比赛颁奖典礼结束一个多小时以后,天色渐晚,记者们已经陆续离开,组委会也开始通知沿途工作站撤离。但这时他们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有个人还在跑,还在继续比赛。
这个人就是三十岁的约翰-史蒂芬-阿赫瓦里。来自坦桑尼亚的阿赫瓦里在出发几公里后因碰撞而摔倒,膝盖和肩膀受伤。他流着鲜血、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朝终点跑去——事实上,他已经比一般人走路还慢。
观众们都回到了场地里,等待他抵达终点。阿兹特克体育场重新为他亮起了灯光。在夜幕中,阿赫瓦里拖着流血的伤腿,跨过了终点线。现场观众集体起立,送给他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幕成为了奥运历史上最伟大的场景之一,而当时,阿赫瓦里获得了第五十七名:因为比赛只有五十七人完成了比赛,有十八人在中途退出。
也许,约翰-史蒂芬-阿赫瓦里输掉了这场马拉松比赛,但是他却成为了人生的赢家,不是财富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的赢家。他,就是一名真正的斗士
生活其实也是一场竞赛,也许有人赢得了财富,也许有人赢得了声誉,也许有人赢得了权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赢得这些的,更多的人只是平凡而普通的生活着,那么这些人赢得的又是什么呢?赢得了梦想、赢得了希望、赢得了快乐,这才是这场竞赛的真谛。在奥林匹克之中,参与就是胜利;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