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么官职,两者有什么异同之处

在封建制度下,最高的行政长官是皇帝吗?答案是否定的,应该是宰相。这一官职的职责是辅佐君王、掌管国事,具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

不过,有人经常把宰相和丞相划等号,这两者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能不能混为一谈呢?

“宰相”和“丞相”彼此联系对宰相和丞相的了解,要从字义入手,能够理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宰”原义是祭祀中掌管宰杀牲畜的奴仆。凭借专业的技术,受到其他人的重视,由此引申为主持、主管的意思,明显带有动词的属性,“宰”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最高行政长官代名词。《说文解字》解释道:“丞,翊也,从从卪从山。山高,奉承之意。”古代承和丞同义,有帮助、辅助的意思,是动词。用于官职时,表示从事辅助工作的人,由动词转变为名词,例如郡丞、县丞等,与相合用,代表辅助天子的官员。最有意思的是“相”,《说文解字》注释:“相,省视也。”意为仔细看。古代的“相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周朝祭祀、朝聘、会盟频繁,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仪制度,于是,“相礼”应运而生,他指导天子和诸侯执行具体的礼仪。此时的“相”脱离了省视的本义,有高级参谋的意思了。如今,新人结婚时,常有“傧相”做伴,正是“相礼”的遗存。

宰相和丞相等宰执大臣,必须具备议政权和监督权,二者缺一不可。宰执大臣能够觐见皇帝,共同参政议政,对决策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根据法令和制度要求,对官员执行决策的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后汉书》认为:宰执大臣必须“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可见,宰执大臣,是官僚体系中的职责担当和权威硬核。选拔任用宰执大臣,候选人的条件格外严格。《韩非子·显学》首次提出了“宰相”的说法,称:“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也就是说官员必须经过基层历练,才能担当相位,这是对个人考验,也是对国家负责。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形成地方集权中央、中央集权皇帝的制度,产生了以君主制和官僚制相结合的政体。君权是君主制的核心,在政体中占有主导地位。宰执大臣是官僚制的代表,共同维护相权的利益,在辅政的同时,对皇帝的事权进行制约。在这种环境下,必将造成君主制和官僚制的冲突。君权和相权之争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主流。维持相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宰执大臣的使命。明末思想家黄宗羲一针见血的指出:“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兴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在这种猜疑链下,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决定了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难怪“丞相终结者”朱元璋也曾有过“明良相逢,古今为难”的思考。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