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多年之后,2006年的颁奖季依旧被称为是“史上最混乱的一年”。
从票房到口碑全面领先的“狂暴之路”却没有能够展现出“泰坦尼克号”、“魔戒3”的强大统治力,在颁奖季之中陷入苦战,不仅仅因为这部电影剑走偏锋的邪典属性,可以说是将主流风格彻底击碎,与学院一贯四平八稳的矜持和保守格格不入,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在挑战着学院的敏/感神经;还因为好莱坞正在经历了鲜明的阵痛期——
这种阶段与电影产业无关,而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觉醒有关,就好像二战之后诞生了垮掉的一代文化,从此衍生出大量相关艺术作品一般,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互联网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力让社会进入了变革的阶段,从2005年“断背山”打破禁忌束缚的横空出世,到2006年“狂暴之路”唤醒文化的多元化、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崛起,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投射在了电影产业之上。可以说,小小的颁奖季折射的却是社会的变迁。
但是,这种变化对于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来说却是天崩地裂的蜕变,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也不仅仅是魄力,更是一种锐利——恰恰是学院所缺乏的特质。1940年的“公民凯恩”是电影拍摄技巧的全面革新,1967年的“雌雄大盗”则是反英雄文化和剧本架构的颠覆,1975年的“大白鲨”和1977年的“星球大战”标志着商业电影新纪元,1994年的“低俗”带来了叙事手法的创新和独立电影的崛起……这些电影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在当年备受瞩目和肯定,奥斯卡纷纷给予提名肯定,但结局却全部落败——特指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如此看来,2006年的动荡不安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没有“狂暴之路”的存在,2006年的“阳光小美女”和“通天塔”,2007年的“老无所依”、“朱诺”和“血色将至”,一直到2010年的“社交网络”,都在延续着这种阵痛期的混乱局面。
归根结底,颁奖季只是一面镜子,折射社会变迁、文化变革、历史变动的镜子;包括奥斯卡在内的颁奖典礼,反应的是电影产业不同侧面对阵痛期的态度和立场,奥斯卡之所以特殊,不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而在于它的庞大会员基数,超过六千名会员的投票,体现的是电影产业的勇气、魄力和锐利。
它错过了“公民凯恩”,错过了“雌雄大盗”,也错过了“低俗”,还错过了“断背山”,那么,这一次,它会错过“狂暴之路”吗?
从上一世的发展结果来看,它终究还是错过了,一直到2014年的“鸟人”,学院才展现出了足够的勇气;那么这一世呢?历史的车轮轨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偏差,时代进程呈现出了一派全新的面貌,去年“断背山”和“水果硬糖”差一点就在最后时刻取得突破了,可惜却在临门一脚时被“撞车”完成了翻盘,那么今年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