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二十三章 着实难忘凤翔时

在凤翔,苏轼初识文同。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

在苏轼眼中,文同“甚口秀眉,忠信而文。志气方刚,谈词如云”。

据传文同是苏轼的姑表兄,大苏轼十九岁。在诗书画全能型人才方面,苏轼与文同齐名,巧的是二人不仅是亲家(苏辙之长女苏氏,适文同第四子文务光,字逸民),情同手足,并且同为“竹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既是苏轼的自况,也是评点自己那位亲家。

据说,苏轼画竹,追根溯源,也是受文同“传染”,并且还是文同授之以技法。苏轼也公开表示,“与可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

在凤翔,苏轼闲来还曾与弟苏辙写诗唱和了“木山引水”园中景观,但“木山”究竟为何物,只知道是父子嘉祐四年江行赴汴时,杨绛赠给父亲的物件。

兴州(今陕西略阳)太守晁仲约(字延之)工于文学,与王安石、苏轼、文同等都有文字交往,听说晁新开了一处晴碧亭的东池,司马光、文同与苏辙都分别题了诗,自己也题了一首。

在凤翔时,开元寺老僧曾授以苏轼一本介绍烧金方术的书。后来,架不住知府陈公弼的苦苦相求,将书传给了陈太守,结果陈公弼因此受损。此说与陈公弼的个人品行虽不相称,但故事却是出自苏辙著述的《龙川略志》介绍,想必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大致情节苏辙是这样说的:

我的兄长苏子瞻,曾在凤翔府扶风县干过公事,那里的开元寺古壁画很多。而子瞻与父亲一样从小就酷爱书画,因此公务之余,常常一个人骑匹马就进寺赏画,有时候竟会沿墙转来转去专注赏画一整天。

有一次,寺里两位老僧出来向苏轼作揖道,贫僧的小院就在不远,不知能否光临赏光?

苏轼去了之后,老僧说自己有一种用朱砂将淡金提炼成金的方子,通过暗中观察很久,发现苏轼是个可传授之人。苏轼道,我不好方术,即使得到方子,也不可能去炼金。

老僧非常满意道,此方知而不可为,公若不为,正当传矣。

老僧又道,此方非不传人,以前曾传授过人,但得方者往往不是命丧就是对丢官,因此不敢轻易传人。

当苏轼打开书看时,里面介绍说每淡金一两,视其分数,不足一分试以丹砂一钱益之,再掺杂其他几样药石在坩埚里煅烧,杂质就会析出,但金砂不会损耗,反复几次后直到金子色匀乃成。

后陈公弼知道了此事,便向苏轼索要此方,苏轼无奈献出此方,遂百般告诫陈公弼不要试方,陈公虽口头上答应,但私下里却乐此不疲地炼金,以至于陈公弼果然五脏六腑败坏后死去,苏轼也深为自责。

后苏轼在黄州遇陈公之子陈慥,方知是他爹陈公丢官后在洛阳没钱置办田宅,才大量地炼金,以至死亡。

关于苏辙在书中亲口讲述的这件事,我始终难以完全相信。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