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八章 文人就应该生在大宋朝

据传,省试时梅圣俞作考官,得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考卷,初觉像取材于《孟子》,但仔细又看,里面却有个典故引用皋陶说:杀之三(杀的理由有三个)。尧说:宥之三(宽宥的理由有三个)。

老梅事后翻阅了大量的典籍也没有在任何书上找到这一典故,等到放榜,老梅放下自己的身段,用“不耻下问”的高姿态向苏轼请教,敢问阁下这一典故取自何处?

苏轼徐徐地说道,我想当然的东西,因为我觉得以上古尧帝的品行,一定会这样说的,我个人认为,只要能够说明问题,任何所谓的典故何必都要追究其出处呢?

这些话使自认见多识广的梅圣俞大为惊骇。

更为传奇的说法还有:欧阳修作为省试知举,苏轼考了个第二,当苏轼前往欧阳修处道谢时,欧阳永叔问,“皋陶说:杀之三。尧说:宥之三。”此说见于何典籍呀?

苏轼只得说,此说见于《三国志·孔融传注》。

而当欧阳修事后去翻阅此书时,仍未找到。

他日有见到苏轼,苏轼只得说,三国时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而皋陶与尧之事,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吧?

欧阳修归家后,大惊失色,说:苏子瞻真可谓善读书、善用书,将来他的文章必将独步天下啊!

后面这个段子虽然出自《诚斋诗话》(南宋杨万里撰),但耕文轩主人觉得多少会有点水分,不过为了说明苏轼的少年聪颖,还是录了出来。

仁宗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苏轼得了第二,后又以《春秋》对义,苏轼得了第一。对义,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从儒家经籍中摘句为题,考生根据经义解题作文。

三月初五,宋仁宗御临崇政殿,亲试礼部奏名的进士。殿试的考场在崇政殿的两庑。考场中整齐摆着一排排不足二尺高的小桌,桌后是方凳。在北宋前期,考桌是唐制的几席,考生要屈膝就席,俯首据案,很不舒服。当时,符合人体工程力学的考桌恐怕没有引入,其实,宋人已习惯了坐椅子,但是直到南宋,才弃用几席,采用桌椅。

符合人体工学伪理论的小桌上,贴着考生的姓名,摆着御赐的笔墨纸砚,这些办公文具都是上好的贡品。考生考完后,是可以带走的,算是官家的赏赐,也作为各自人生的一段记念。此外,还有一把用以改错字的小刀。因为试卷是特制的宣纸白摺,比一般宣纸厚得多,如果写错了字,可以用小刀刮去再写,否则是为“脏卷”,要降等的。

殿试的考试时间是一整个白天,扣除午饭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官家赐宴,菜品非常丰富,御厨的手艺你懂的!切不可贪一时口福,吃得太饱,又不准、也没时间遛弯,坐不下来;即使坐下来,也脑缺血,没法答卷!这是考验士子们的大智慧!

殿试考题共有三道,一诗一赋一策论。

以《鸾刀诗》、《民监赋》和《重巽申命论》为题。无论是诗、赋还是策论,殿试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是要歌功颂德!主要看是否倾向于时下当权者的政见。这是“立场路线、政治站位”问题,——组织路线非常重要!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