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给朝廷输谷,没有了以前纳粟授爵的好处。粮食捐给朝廷,没有了实际的益处,有的只不过是名声上好听些。冯家的名声已经很好了,决定输谷入朝廷,只是想让朝廷用以赈济灾民。
秦汉时期的上党郡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
上党郡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释名】解释其名字来源:“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
上党郡的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与今天的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为王屋山与中条山,与今天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北部为五云山等山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从上党郡的潞县去长安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道路是向西,取道乌岭关,至河东郡的平阳、安邑。乌岭山脉南北绵亘数百里。
另一条是向南,沿着浊漳水谷地至泫氏,然后,循泫水谷地至高都,这两县都在上党郡内。到高都后,进入丹水谷地,向南,经天井关到达河内郡,再南行经河阳至雒阳(洛阳)。这条路途中要经过“太行八陉”之一的丹陉,途中多是险峻崇山,水流湍急,道路宽度仅有三步(四米),绵延四十里,盘旋如羊肠。
粮食运抵雒阳后,可以通过漕运转向关中。
自汉初定都长安后,每年都需要从关东运输大量的谷物到长安,以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
漕运关中地区,漕船要经过黄河三门峡。三门峡处的黄河河面狭窄,多奇石浅滩,水势湍急,还有著名的砥柱之险。后人所著的【水经注—河水四】里曾经说到这一段黄河的航运条件的险恶:“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一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黄河三门峡段水运艰险,粮食损耗很大。
从山东向关中地区漕运,费用浩大,需要的时间很长,且运输过程中需要的人员也很多。
为了改善漕运的状况,武帝时期,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大农郑当时提议开凿漕渠,用时三年,沿着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得潼关到长安的运输时间和路程大大缩短。另一方面,沿渠的民田也得到了灌溉之利。
从潞县去长安,如果不想经过黄河的砥柱之险的话,那就是选择西行,越过乌岭,行至晋国古都新田。然后,或是选择继续走陆路,从新田沿着涑水河河床一路向西南,抵达临晋关(武帝时期改名为蒲津关),西渡河(黄河),至河曲,继续西行,沿着渭河床一路陆路抵达长安。
另外一个选择是从晋国古都新田开始乘船,沿着汾水向西至汾阴,然后,向南沿河至河曲,之后,顺渭至漕渠抵达长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