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太平道黄巾蛾贼,伏泉认为这个邪教团体很矛盾,矛盾的点就在于这个说要改换朝代、“致太平”的组织,一方面四处破坏,攻略郡县,另一方面,却是对于地方名儒,十分尊重,多有地方因有名儒在此,而未被黄巾蛾贼骚扰。
据伏泉所知,就是豫州境内,各郡县里,有不少地方因为有名儒在,而未被黄巾蛾贼侵犯,完全和他们以往对待各处村落百姓的方式不同。
比如,如今正在汝南的名士袁闳就未被黄巾蛾贼侵犯,导致汝南郡的百姓,因此就跑到袁闳的乡里避难,而黄巾军蛾贼对袁闳表示敬重,约定不去侵犯袁闳乡里。
又如,后来大儒郑玄从徐州返回老家青州北海郡高密县,途中遭遇数万黄巾蛾贼,当黄巾蛾贼得知是郑玄返回,都在路边跪拜,并约定不去侵犯高密县,打扰郑玄。
此番种种,都让太平道显得十分矛盾,袁闳出身汝南袁氏,却早已与从父袁逢、袁隗往来不多,他见当时正险恶混乱,然而家族富足隆盛,便经常对兄弟们感叹说:“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
所谓“晋之三郤”,却是指先秦春秋时期晋大夫郤锜、郤犨、郤至的合称,这郤氏三兄弟皆位列卿大夫,四军八卿占其三,显赫不已,然而却在一朝之间,家毁人亡,宗族尽丧,袁闳此意,自然形容汝南袁氏。
而袁闳也正是因此,预感到家族将要多难,随着党锢开始,预感到天下不太平的他选择隐居汝南,与从父袁逢、袁隗在京师雒阳过着奢华生活相比,他只在乡间自己所筑的土室,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甚至袁逢、袁隗数番送馈赠钱财给他,他都不接受,因此在郡内名声很大,百姓皆佩服其人。
至于郑玄,家族没落,出身寒门,甚至要早早出仕为乡中小吏,弥补家用。可是,就是如此,他也勤学苦读,成为当世全才,教授数千弟子,天下闻名。
两人未在战乱中被侵犯,大概因为黄巾蛾贼中,有不少被裹挟的流民,敬重二人,所以并未侵犯他们,同时,这也说明了当地的名望大儒,对于黄巾蛾贼的影响力。
如今,皇甫嵩将豫州名士,“慈明无双”的荀爽请出,自然对于安抚那些投降的黄巾降兵,有无法想象的作用。毕竟,那些刚刚和汉军生死相博的黄巾蛾贼,或许不会信任刚刚才对他们放下屠刀的汉军,但绝对对于荀爽这个本地名望大儒,信任非常。
简单来说,在他们眼里,荀爽这样的大儒,看重名节和家族名望,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荀爽欺骗他们,导致他们出了意外,那不说荀爽自己的名誉,就是整个颍川郡的颍阴荀氏都会因此而降了门第。
当然,伏泉想来,就算荀爽真的欺骗,估计士人间的舆论也不会让他的声誉和颍阴荀氏受损。毕竟,真实历史上,皇甫嵩可是举起屠刀将战败俘虏的黄巾蛾贼,全部屠了的,可是就是这样“残暴”的皇甫嵩,在士人之间,他的名声都没有受损和摸黑,反而一直被吹捧,成为了大汉朝自“凉州三明”之后的又一名将,和其叔父皇甫规,一同成就了一段“叔侄皆名将”的佳话。
如果荀爽失约,导致俘虏的黄巾蛾贼被汉军屠杀的话,恐怕士人之间,也不会说什么,或许会加工出一套荀爽为了天下安定,帮助汉军巧用机智,不惜自降名声,安抚住黄巾蛾贼,让汉军能够从而平定太平道大乱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