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也觉得这是个好时机?”
“算是吧。”
陆晨要是没记错的话,的确是这样的。
不少专家和影评人在讨论得过程中都会提起华国女排:唯一称雄过世界的团队项目和大球项目,时代号角,巾帼英雄,全民族的兴奋剂。
这也是实话。
要拍体育,还有谁比她们更当之无愧?
陆晨记得有句话是这么形容的:“最具有现实土壤、最具有社会认知度的、打动过最多人的经典的体育”。
若是柳施施愿意搞。
陆晨也会推荐他拍女排。
当然,兵乓球也可以。
如今的运动题材的空白的确需要人来填补。
这是他们这些从业者的责任。
至于到底是谁来填补,在陆晨看来。
都可以。
当然,他们来的话。
可能会填补得更加的彻底。
陆晨觉得前世陈导的《夺冠也差了点意思。
虽然他也拍出了“体育电影”里必须要有的东西,而不再仅仅是“和体育有关的电影”里装进了一些和体育搭边的东西:
一个人和一群人,对一项运动、一份职业的精神信仰,彼此的支撑和唤起,个性飞扬的理想主义,见证历史,积极且坚韧的生活态度……
再加上平行剪辑行云流水,几条线之间互文工整。
比赛内部的起承转合。
大量筋肉、伤痕、汗珠、泪水的特写。
适时的消声,适时的现场声。
恰当的细节道具和细节台词,在特定场合的复现来铺下动情点,比如很多年后,再次于电视机前穿上那件一人织了几针的毛衣,比如队友葬礼上的重逢,他们依旧斩钉截铁“别掉队,都跟上”。
但这些在陆晨看来。
还不够。
类型的必备要素夯实之后,还要有提升要素,规定动作完成之后,还要有加分动作。
于是就牵出了前面所说的:“从体育走向那些可以建立在体育之上的,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价值本体”。
那个更加宏大的东西是什么?
在言说女排的同时,电影还可以言说一些什么?
从合格走向优秀,其实就看这一步。
《夺冠里那个更加宏大的东西,叫做“华国和华国人走过的这三十年”,在言说华国女排的同时,电影还在进行群体记忆的打捞与温习。
从这个意义上,《夺冠有一种年代图文志的意蕴,它以华国女排为线索,帮我们想起了很多很多:曾经那些朴素的、真挚的、纯粹的、发自肺腑的感动和激昂。
陆晨前世在看《夺冠的时候,身后坐了好些老阿姨,她们一直在啜泣。想必都是来同一个记忆符号里,启封青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