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且不说要用多大的伤亡才能迫使日本撤军,仅从军事层面上讲,继续打击日军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原因很简单,坚持南下的是美军,而不是日军。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罗耀武要想在东北战场上取胜,就得把美日联军吸引到中队的重点防线上来,重创主张进军华北的美军。美日联军把重点部署在南面,基本上放弃了大规模扫荡吉林与黑龙江的行动,表明罗耀武的战略已经收到效果。这个时候,就应该重点打击美军,让美军丧失战斗力。
可以说,如果不能瘫痪美军。华北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东北地区的战斗就无法取胜。
锦州之后就是山海关,中队已无退路。
从作战行动上看,打击日军的难度也要大一些。不是说日军的战斗力更强、或者是规模更大,而是经过彰武会战之后,东北军的战斗力全面下滑,各主力部队的主战装备都得不到保障,突击进攻能力大大降低。在较为广阔的战线上与美日联军作战,需要更加强大的纵深突击能力,而这正好是中队欠缺的能力。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日军为主的北线战场上。地势较为平坦,而且战线拉得非常开。就算能够获得更多的突击机会,如果突击不成、或者突击后不能歼灭敌人,突击就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遭到重大损失。
与之相比,在较为集中的南线战场上,因为有医巫阁山为屏障,战线较短,突击纵深也不是很大。只要能在正面守住,就能让部队从侧翼发起突击,通过战术级别的穿插,把美军分割成较小的部队,再一个一个的吃掉。
最重要的是,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都缺乏重装备,更适合部署在山区小并且依靠山区作战,而不适合在平原上作战。
这些因素,都迫使罗耀武把美军当成重点
明确了战术,该怎么打就简单得多了。
除了已经部署的个主力集团军之外,第四十集团军留守阜新,充当第十五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的战役预备队,第二十六集团军则留在义县,充当这次会战的总预备队。为了增强主力集团军的战斗力,罗耀武为每个主力集团军配备了两个新编集团军,并且在卓新与医巫阁让。各部署了一个民兵纵队。
相对而言,出了动用了六个主力集团军之外,罗耀武投入的兵力不算多。
比起动员了两百多万军民的彰武会战,在这场会战中,罗耀武最初动员的军队规模还不到八十万。
当然,从绝对数量上讲。这也是一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了!
接下来两天,除了第十六集团军与第十五集团军先后与美日联军交火之外,战线上没有重大行动。
受到拦截后,美日联军并没继续突击,而是稳住了阵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