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四日的战斗,几乎-本文转自热点书库-.26dd.Cn阅读网)
虽然在这一天的战斗中,美军的伤亡并不大,因为护送辎重车队的全是日军,即便美军的几十处据点也遭到了攻击,中队却没有能力突破美军的防线,但是在战斗中损失的作战物资,特别是运送物资的车辆,对美日联军在承德的作战行动造成了重大影响,甚至让前线指挥官不得不一再要求暂时停止进攻。
相对而言,运输设备的重大损失,对美日联军的影响最为重大。
虽然在战争初期,美军就采购了数万台重型卡车,但是打到中国本土之后,美军就发现这些按照美军在伊拉克与阿富汗作战的标准设计的卡车无法适应中国的道路环境。不是说这些卡车不好,而是中国的道路过于糟糕。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道路基础设施的标准本来就很低。
战争期间,中国当局又无力维持高昂的维护费用。更重要的是,中队在撤退的时候还毁坏了路面。如此一来,那些适合在沙漠与戈壁中使用的车辆,在中国狭窄、泥泞、且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自然没有用武之地。
正是如此,在东北战场上,美日联军不得不把数十万部队放在后方。
这些部队不但负责守卫交通线,还要随时修复受损的路面。
别的不说,仅在二零一三年下半年,送到东北战场的物资中,就有将近三分之一用来修复与维护道路。
问题是,罗耀武在东北地区组织了上百支游击队,而这些游击队在无法对付美日联军的时候,往往以破坏道路的方式来打击敌人。
受此影响,五角大楼在二零一三年中期就拨款一百多亿美元,从通用、福特与克莱斯勒公司采购了数万台专门针对中国的道路开发的运输车辆。这些车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高底盘与大轮胎,有的还采用了中央气压调控系统,以增强车辆的通过能力。到二零一四年的时候,这些车辆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美日联军的主要运输设备。
在十四日的战斗中,就有大约三千台运输车被击毁。
虽然当时在东北战场上,总共有大约四万台运输车,但是集中部署在赤峰的只有不到五千辆。也就是说,要想恢复运输能力,只能从其他地区调派车辆。车辆不是飞机,而且调派的时候还得顾虑附近的游击队。
即便乐观估计,也要三到五天才能恢复地面运输能力。
问题是,前线部队携带的作战物资,最多只能消耗二十四小时。
正是如此,美军的前线指挥官才会请求暂时停止进攻,让部队就地防御,从而降低物资的消耗速度。
只不过,帕特里奇并不打算就此罢休。
当天晚上,在地面战斗结束之后,帕特里奇就做出决定,抽调各部队的直升机,以空运的方式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