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三百六十三章 马桥文化

从周代到唐代,良渚所在的这片c型平原内,似乎都没有人再居住活动的身影了。

而在周代文化层之下的第六层文化层,也来到了马桥文化层。

这层是黄褐色的土,含有较多的黄色砂岩颗粒和少量炭屑,结构较粗糙。

出土夹砂红、褐色绳纹陶片、印纹硬陶片,可辨器形包括夹砂红陶鼎、夹砂红陶罐、石斧、石镞、砺石等,另有少量石料。

马桥文化是因这类遗存最早发现于上海马桥遗址中层而命名,1982年定名为马桥文化。

从年代上来讲,马桥文化紧接着良渚文化,但文化面貌上截然不同。

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承袭关系。

马桥文化继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而且整类良渚文化因素在马桥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

研究成果表明,马桥文化来源于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同时它还包含了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因素。

对照中原地区的王朝序列,马桥文化的年代大致与中原的夏和商相当。

毕竟不管是夏还是商,他们的核心统治区域,都没有包括江淮地区,当时这里还属于淮夷以及更南方的蛮夷所占据。

在第6层下有少量马桥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遗迹,主要集中于探沟的西部。

探沟的中、东部即为坝体的堆积层。

挖到这里,已经可以看到坝体了。

根据堆筑方式的不同,可将坝体堆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分段或分块堆筑而成,下部为统一分层堆筑而成。

什么意思呢?

就是这条大坝,并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一开始先在下面堆筑了一条可能四五米高的台基,然后再在上面一段、一段的堆高,最终才堆筑成这样一条十几米高的大坝。

至于为什么五千年前的筑造过程,陈翰他们还能看得出来。

当然是因为不同段的大坝,用的泥土和土色是不一样的。

最上部由左向右四段堆积情况不同。

第一段为黄褐色黏土,夹黄、红色土块,土质致密且较纯,堆筑较平,块状堆积,厚1.2~1.7米。

第二段为红褐色黏土,夹褐色土块,少砂粒,含少量炭屑,土质致密,块状堆积,厚约1.15米。

第三段为黄褐色土,夹大量粗砂粒、红褐色土块,土质较硬,西薄东厚,块状堆积,厚0.5~1.2米。

第四段为灰褐色黏土,夹紫色土块,土质致密且较纯,块状堆积,西薄东厚,厚0.18~0.5米、

根据叠压情况可以判断,该层土块系从东、西两侧同时向内堆筑而成。

任何人类活动或者说建筑留下来的痕迹,都是可以通过这些痕迹,抽丝剥茧的还原出原本的建造过程的。

因为只要是人为做下的事情,不同时间,不同材质,甚至不同手法,留下来的痕迹都不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