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不是打架,更不是兵越多越好。
尤其是这种出了国界深入敌境的远征作战,兵越多,后勤压力越大。而在一冷兵器时代,这样的远征作战,后勤补给是第一大问题,人越多,不但需要的粮草越多,而且更考虑组织能力。
历史上隋炀帝征辽,发兵百万,出兵的队伍排着长达几百里长队。看似吓人,实际上却不得不倾国之力转运粮草。
刘钧很清楚这些,枢密院参谋处也知道这些,没有人愿意犯这样的错误。
尤其是入缅作战,西南刚平定,但是云贵高原,山高路陡,尤其是河谷湍急。以往这边的生意人运送商品都是靠着滇西小马驮运,甚至许多地方还得肩挑背驮。要入缅甸做战,后勤的压力极大,缺少通畅的道路,不但兵员难以快速运送,最麻烦的还是粮草的补给,尤其是汉军,做为一支新式军队,拥有大量的火炮,需要极大量的弹药支持。
火器是汉军的王牌,可在云贵平乱的时候,其实多是靠的发起本地民兵带路作战,火炮都没有怎么投入。如果要入缅,那些沉重的大炮,肯定难以跟上。
就算还有山地榴、骑兵炮,可炮弹转运也不轻松。
恰好如今缅甸北方空虚,都城还被西南的土司溃兵包围着,这对大汉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经过精密的计划,参谋处提出了只派两个镇的军队入缅,另调一支军队驻扎在云南边界,随时支持。
不过三个整编镇,依然数量有些多。
一个整编镇六协三万人马,三个整编镇就是九万。九万大军的补给,若是在中原,甚至就是在辽东都不是问题,可是在缅甸远征,这恐怕就是不小的补给问题了。
考虑良久。刘钧最后要求再缩减一下规模。
“朝廷也有意将云南和三宣六慰拆分成三个省,我看,干脆现在就设省。云南之外,再设大理和老挝二省。云南、大理、老挝三省各驻一个两师四协的缺编军。再各设一个一协的架子军,另外把三省内的汉夷等集镇村寨百姓选青壮编为民兵,以为预备役。”
原本三镇是九万人规模。
现在刘钧改为三省各设两镇军,一个四协的缺编镇,一个只有一协的架子镇。加起来每省实际有五协两万五千人,若是再加上民兵,兵力并不会减弱。
云南省的驻军做为预备队,贵州省和广西、西康、四川四省驻军,随时准备支援。
按刘钧的意思,这次入缅做战,实际上就只有大理和老挝两省的驻军出战。并且两省的那个架子军还是留守,出动的只各一个缺编军。
缅甸远征军,最终只有四万人。而且刘钧还让他们分做两个梯队,一次进攻。一批在后策应。
“陛下,如此一来,兵力会不会太少了?”傅山有些担忧的问。
九万变七万五,七万五变四万,现在四万还要分两批,第一批只有两万。这两万还分两路,因此实际上每路只有一万军队。
“每路各一万精锐,足矣。我们这次的出兵计划,是先将六慰收复。至于阿瓦、蒲甘等东吁大城,暂时别急。等我们趁此机会。收复了六慰后,先稳固地方,收服土司。同时修城筑堡,修通道路。架设桥梁,然后把粮草和火炮弹药运过去。”
刘钧也没打算要一口气灭了东吁朝,他准备慢慢来。
毕竟入缅道路难行,且朝廷在那边也没有什么统治基础。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反可能被撑到。
对于皇帝的这个打算,枢密院和兵部的一众司令、参谋长们倒觉得很是稳妥。现在朝廷倒不怕在关外等地打仗。可就怕云贵这种群山峻岭间行军作战,因为这种地形对于汉军制约太大。
“另外,可以派人去联络大城王朝,表示我们愿意支持他们与东吁作战。甚至可以送他们点军火,让他们继续跟东吁王朝作战,甚至咱们可以与他们先做个口头约定,支持他们灭掉东吁。”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果东吁灭亡了,大汉要打通西南出海口,到时就可能与泰国大城王朝就有利益冲突,但是现在嘛,不妨先合作,一起灭了东吁再说。甚至刘钧也不介意到时真正的把缅甸东南的部份地盘分给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