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三十六节 新朝官制

弘武元年五月明帝显德的一道禅国诏书为朱明王朝长达二百八十二年的统治划上了句号。伴随着旧王朝的结束新王朝的诞生中原各地也就此结束了延续6年的“军管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中华王朝崭新的行政制度。

新帝国将目前所能控制的行政区域划分为:黑龙江、辽蓟、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江西、直隶、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台湾二十一“行省”。另设立乌思藏宣慰司、朵甘思宣慰司、沃儿都宣慰司、南洋宣慰司四大“宣慰司”。故而时人又称其为“四司二十一省”。

此外中华朝在地方行政机构设立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分设省、府、县三级政府。废除原来明朝设立的巡抚、巡按、道台等临时职位。改设“省政使”、“省御使”为省级行政、司法长官;“知府”、“监察使”为府级行政、司法长官;“知县”、“县丞”为县级行政、司法长官。宣慰司级政府则设立“藩司”、“总督”二职负责军政大权。以上地方官职均由中央统一任命。

这种将地方行政与司法权拆分的布置其实算不上是孙露的创新。早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日后出现唐朝末地方势力割据的情况。他便在地方设立了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和都指挥使来拆分地方的行政权、司法权和兵权。但从永乐年间起明朝皇帝为了加强中央统治对付地方出现的农民起义又另设了巡抚、巡按、总督等官职来监视地方官员。然而正如唐朝的节度使一样巡抚和总督最终没有帮助中央完成加强控制的任务。相反这些下放的巡抚、总督们最终成了集行政、司法、军事为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并逐渐演变成了南明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中华朝废除巡抚、巡按等职将地方行政权和司法权再次拆分也正是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与地方行政、司法机构相对应的是各级地方议会。由于之前中原各地还处于战乱之中因此之前仅东南、华南地区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地方议会。然而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大、政局的稳定其他内6地区也开始6续组建地方议会起来。为了便于日后的管理提高议会的运作效率中华朝在制定行政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议会制度。

依照中华朝的规定地方议会同样分为“省议会”、“府议会”、“县议会”三级。其中以县议会为基础由民众推选出县议员;再由县议会选举产生府议员。以此类推逐级选举最后由省议会选举出国会议员代表各省赴京参加五年一度的国会。当然皇帝钦点的国会议员可直接进入国会不必经过层层选举。

此外在理论上各级地方议会仅对同级或同级以下的地方政府拥有“质询权”、“立法权”及“财政权”。但依照《弘武宪诰》中有关议会的条款规定:如若一省或一府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府(县)议会对其上级议会表示不满可联名上书中央要求解散上级议会重新选举。同样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府(县)议会也可通过联名上书跳过上级议会直接弹劾质询上一级地方行政司法官员。但省议会要弹劾国会或内阁则需要四分之三以上的省议会联名上书且需得到皇帝的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