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征衣的话没错,眼下不算难,更难的,还在后头。
就在北境的穆征衣愧疚无法回京陪伴妻子的时候,京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导致朝堂风云变幻。
这件大事说起来穆家也有些心理准备,那就是林相真的乞骸骨告老还乡了。虽然比顾仪兰记忆中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月,但身体衰败的林相,还是如顾仪兰记忆中的一样,最终撑不住了。
林相告老之前,积极为自己这一脉政治势力布局,朝中几派摩擦剧烈。然而赶在与戎狄人谈判这个节骨眼上,大家都明白,皇上是绝容不下他们在此时闹大动静的,因此林相、谢相、李相、顾大学士还有王大人都还算是节制,几次交锋下来,最终达成了比较微妙的制衡结果。
这其中自然有人满意有人吃亏。那个吃亏的,就是李相。
一则为了瓜分兵部势力,其余几位当朝一品达成临时同盟,共同打压李系以求更大政治利益。
二则眼下与戎狄的和谈主要是由李相在主持,牵制了他大部分的精力。孰重孰轻李相分得清,他知道,党争上暂时吃了亏也没关系。只要他还是右相,等他缓过气来仔细谋划,总有一天可以翻盘。
可是与戎狄人的谈判若是出了问题,那他就真的没救了。皇上绝对容不下他在这样的大事上出错漏。反过来说,若是他能将这件差事办得漂亮,能让和谈结果极合皇上的心意,绝对能成为大功一件。如此漂亮的政绩,也足够让他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因此在于同僚争利和办正事这个选择面前,李相毫不犹豫地选择全力应对与戎狄人的和谈。
正因为李相并没有过多挣扎,因此几派几经摩擦之后,很快达成了一致。
最终的结果其一:顾大学士和林相联合出面,保举户部孙尚书调任兵部尚书。
最终结果其二:王大人和谢相共同出面保举翰林院承旨何文茂任户部尚书。
最终结果其三:林相和何文茂保举谢相的儿子谢常静任户部侍郎。
其实皇上收到这三封保举奏疏的时候,一声冷笑,双眸泛出寒光。但他在御书房里关了两日,仔细考虑了许久之后,最终还是下诏同意了。
毕竟这是个相对合理的制衡方案。调任兵部的孙尚书是王知秀的朋友,而兵部一位侍郎是谢相的人,另有两位侍郎还是李相的亲信。六位主事中,两位主事是林相的人,一位主事是顾大学士的学生。
目前兵部还有一位侍郎、一位主事的缺,不过眼下已经无关紧要。
至于户部,尚书何文茂是林相亲信,作为交换,他同意让顾大学士和谢相的儿子同时入户部。
眼下看起来,虽然林相还是牢牢握住了户部尚书,但其实这一局最大的赢家是谢相。
至于王大人和顾大学士,对于这样的结果也没太大不满。顾大学士的儿子虽然眼下看起来比谢家谢常静吃亏一些,一个六品主事,一个五品侍郎,晚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