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志愿军一样,在明知道谈判不会有结果的情况下,联军也在积极备战。
不同的是,联军的问题多得多,也复杂得多。
在阿伦被林德伯格撤职之后,联军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一位精明能干的司令官,而临时顶替的杜立德空军中将并不是合适人选。
虽然在解决联军的内部矛盾,即美军与韩军的矛盾时,杜立德的才能远高于阿伦,但是在至关重要的军事才能上,杜立德就比不上阿伦了。作为空军中将,杜立德一直坚信制空权代表一切,可是志愿军已经用行动证明,联军的制空权并不牢靠,而且制空权也无法带来最后的胜利。
这场战争,绝对无法仅靠空军取胜。
可惜的是,短时间内,美军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至于把指挥权交给韩军,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别说美国不会答应,韩国当局也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第一次战役后,韩军的嚣张气焰消失的无影无踪,即便那些一直主张积极进攻的韩军将领也认识到,志愿军已经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
没有合适人选,只能让杜立德挑起大梁。
万幸的是,阿伦没有带走联军司令部的高级参谋,皮特上校仍然是作战参谋,统筹负责联军的作战行动。
俗话说,新官上任上把火。
杜立德接过指挥权后,也立即有所表示。在停火谈判前,杜立德亲自策划了针对志愿军后勤保障系统的大规模轰炸行动。虽然没人指望轰炸能阻止志愿军的脚步,连杜立德都认为轰炸改变不了联军被动的局面,但是持续数日的大规模轰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志愿军的进攻能力。
如果没有这几天的轰炸,志愿军在十月十日就有能力发动第二次战役。
只是,高强度轰炸,也让联军遭受了不少损失。
停火前,联军至少在轰炸中损失了三十七架战斗机,另有十多架被击落的战斗机没有得到联军承认。
要知道,这都是被志愿军防空系统击落的。
停火谈判,让杜立德不得不结束轰炸行动,也让联军的空中力量有了喘息机会。
到了这个时候,杜立德的问题就显现了出来。
谁都知道,谈判肯定会无果而终,战火会再次点燃,到时候决定胜败的不是战斗机,而是地面部队。
在策划联军的地面作战时,杜立德几乎没有主见。
对皮特上校来说,这不是坏事,至少作为作战参谋,跟着杜立德,他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不是事事都得听从总司令的吩咐。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主见的杜立德让皮特成为了联军地面作战的最高指挥官。
由一名上校来指挥联军作战,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
客观的讲,这也许不是坏事。
在之前的战斗中,皮特独自做出的判断往往比阿伦更加准确,特别是对志愿军发动的地面进攻,皮特早就做出了预测,阿伦却坚持己见,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如果当时皮特提出的建议得到重视,联军不至于在东线战场上遭受如此惨败,至少两个陆战师中的一个,有很大的机会逃离战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