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指挥是一门非常繁杂的学问。
尤其是在这个通信技术非常原始落后的时代,当参战人数以万为单位时,对于大兵团的调度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极为考验主帅的经验和眼光。
但是这个时代的战争也绝非两方兵马对冲、胡乱砍杀那般简单。
在溪山寨外的广袤战场上,唐攸之位于中军帅旗之下,利用乐器和传令官等手段对大局不断进行调整。大梁军方明确规定战时有两种金鼓,其一为擂鼓,这便是裴越在前世影视作品中惯常见到的中军大鼓,擂鼓一响全军冲锋。其实擂鼓意思就是连续不断的敲鼓,是军队靠近敌人后的最终冲锋指令,听到它步卒就要趋跑向前冲锋,一般在最终时刻才会启用。
其二为步鼓,这也是真实战争中最常听到的鼓声,用来控制己方步卒的前进速度。敲一下步鼓,步兵就前进十步,利用鼓声来调整攻势的轻重缓急,同时也会给予步卒喘息的时间。
除去擂鼓进军、鸣金收兵这两种常用手段之外,大梁军队还会利用唢呐和喇叭这些声音尖厉的乐器发布指令,当然这需要步卒长时间的学习和掌握,这也是唐攸之允许藏锋卫独立于外自由行动的原因。他相信裴越有办法磨砺出这支骑兵的战斗力,但他不相信这些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盘掌握行伍之中的规矩。
当帅令被传达到指挥使一级,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挥方式便是旗帜。
任何一个大梁军人,从他入军那一天开始,便会在心中刻下旗帜的重要性。在作战之时,他们会跟随自己的主将旗帜移动,普通士卒看哨官的旗帜,哨官则看游击,一级一级以此类推。细化到战场的每片区域,除非已经被击溃的败兵,正常的军队都不会轻易出现无头苍蝇的乱象。
长弓军的战力冠绝边境四营,一套完整高效的指挥方式功不可没,而且只要旗帜还在,哪怕主将在战斗中壮烈,其部属依旧能保持一定的战斗力。
但是对于唐攸之来说,即便他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此刻也已经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击鼓,进军!”
谢林无比坚定地说出这四个字。
随着黄钟大吕一般的鼓声连绵响起,平原上的战局陡然变得异常激烈。
西吴五万步卒席卷而上,以将近三倍的兵力优势扑向梁军的前沿阵地。
那两支万人骑兵在听到鼓声之后,一改之前围困为主、袭扰为辅的作战方式,在第一时间便朝着梁军后方两翼发起最猛烈的进攻。唐临汾和谷芒早已得到唐攸之的命令,而且在之前的歇息过程中已经完成体力的补充,此刻自然毫不畏惧地迎了上去。
甫一接触,唐、谷二人便察觉到不对劲,西吴骑兵的攻势完全是不要命的打法,险些冲开他们的阵型,逼近本阵的步卒。二人一边快速向唐攸之禀报这个消息,一边领着部下与西吴人展开殊死搏斗,十分艰难地拦住对方。
然而兵力只是对方的一半,面对盛名甲天下的西吴铁骑,他们可能支撑不了太久的时间。
唐攸之在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同时还注意到一支数千人的骑兵绕过厮杀最惨烈的中央地带,从右边一个极其狭小的空间里钻进来,目标赫然便是他这位集宁侯。
之前所言,在这个通信能力非常低效的时代,大军团的转移是一门艰深又复杂的学问,纵然唐攸之再怎么小心,也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只不过谢林能够精准地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漏洞,确实令唐攸之没有想到。
此时他无心去评价谢林的能力,即刻下令道:“命程子谦领军支援前阵。”
身旁的武将和谋士们诧异地望着他。
程子谦率领的五千步卒可是他手中最后的底牌,眼下谢林的战略目的昭然若揭,用人海战术困住梁军步卒,同时用三支骑兵高速穿插施行斩首。就算不打算撤退,难道不应该让程子谦来守卫中军?
面对微露迟疑的传令官,唐攸之怒吼道:“滚去传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