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二百零九章 无题

第211章 无题(本章内容主要是探讨传统思想源流,因此无题)

李舜举、李宪时代,北宋不是没有名将,但文臣们不愿意用,自己又找不出能够独当一面的文官来,因此宁愿撺掇皇帝重用太监。

这才是北宋末太监掌权乱政的原因,赵佶重用的可不止一个童贯,杨戬、梁师成、李彦。

北宋大名鼎鼎的六贼,太监就占了四个,童贯还是个有本事的,可其他的完全是垃圾。

这个结果赵佶是有责任,但北宋的文臣更要负责,为何神宗之前没有太监敢乱政,还不是那时候的文臣有操守。

他们同样不禁止太监领军,但不会把全部重任压在太监身上,说到这又要骂王安石了。

王安石变法开启了北宋赶尽杀绝的党争的模式,让大臣们人人自危,为了自保变的只会勾心斗角,根本没心思去管其他。

仁宗时代的君子之争不见了,庆历新政同样是变法,但失败者连丢官都不会,只是被赶出中枢、去地方当官,而且级别都不会降低。

无论是谁上位,都对政敌留手,因为他们知道,互相之间只是政见不同,不涉及到忠奸对错。

互相骂对方奸臣也不过是攻击的言语,心里却没把对方当做奸臣,这也是仁宗朝为何人才济济的重要原因。

因为敢言敢做,而且敢当,不仅皇帝能容忍他们不同的意见,就是政敌也能容忍他们逍遥自在的活着。

但这一切从王安石开始就没有了,宋代,不,是从那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再也不见君子之争。

每一个政见不同者,都会被政敌往死里整,因为你不弄死对方,对方翻身后会弄死你。

君子和心胸气度成为笑话,谁傻谁去当君子,只有小人才能活的滋润。

嘴上天天叫着冠冕堂皇,背地里却个个都在下黑手。

政治清明造就的人才辈出,苏轼曾说过,仁宗朝的人才足够大宋朝三代使用,也的确是这样。

一直到宋徽宗早期,那些名臣良将几乎都是仁宗朝出来的,而早期的宋徽宗一点不昏庸,这是宋史明确记载的。

或许是因为宋徽宗想给自己争口气吧,毕竟当初他要继位前,宰相章惇是极力反对的,说他轻佻,没人君之相。

因此赵佶在继位最初,不仅重用章惇,而且表现出的亲贤臣。远小人的明君之相,但这一切都在西夏臣服,辽国开始害怕大宋后他变了。

当然他变不变不是本书的重点,说的是一直到他当皇帝时代,朝中宰辅大臣还都是仁宗朝培养的。

宰相章惇,枢密使曾布,参知政事范纯仁、苏辙,还有司马光、吕大防、吕公着等无一不是仁宗朝的进士。

中国有史可载的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才扎堆出现的时代,一个是春秋时的诸子百家争鸣时代,另一个就是大宋的仁宗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