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荥阳前往泰山,其实不论是走黄河还是走济水,水道都更快捷与舒适。但皇帝还是坚持沿着济水的官道陆路前进,甚至坚持一路骑马。每到一处,也并不入城休息,甚至路上经过好几处杨广修的行宫,也都没有去住。
济水做为四渎之一,发源于太行,主流都在山东,不过其流量与他四渎之名不符。好在朝廷这几年对济水很重视,特意疏通拓宽了河道,还引流增量使的济水成为了山东境内一条重要的运河道。
大一统的时候,运河便是最聚财的地方,运河两岸,遍布商埠码头,许多城池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市集经济繁荣,使的原来的城池已经无法容纳那么多百姓,原来城中坊中的市也容纳不了现在的商业发展。
于是乎,运河边上的许多城池,都在城墙外,又规划建起了许多新的房屋,容纳了更多的居民,甚至有许多作坊、仓库也跟着建起,为了保护这些城墙之外的百姓和房屋作坊等,因为发展过快,官府甚至都无力马上在这些居民区外再圈建起城墙来,只能简单的修了一圈土墙,然后建起几座城门。
沿河的城池,不论大小,几乎无一例外,如今都打破了过去坊市的格局,城里的坊墙拆了,改成了街市。连着现在外郭城的新区,也都是沿路两边设市。
甚至不少大点的城市,已经开始有了夜市,从白天到黑夜,夜不闭市,晚不关城,官府只是加强了巡守力度,却已经不再实行宵禁。
官道之上,商民络绎不绝,罗成仿佛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明上河图的感觉。
天下安定了,百姓日子也安稳了。
朝廷通过迁移百姓,和严格的限田政策,使的中原的自耕农大量增加,平均一户人家,五六口子人,差不多都有百亩田地,这就意味着只要不是遇到灾荒,那么一年辛苦下来,日子绝对还是能够温饱甚至有些富余的。
百姓手里有了富余,便总忍不住还想生活过的更有滋味一些。
手里攒点钱,便想修修房子,或是买点大牲畜,又或逢年过节,总会想着买点布料做身新衣服,又或是打点酒买点肉改善下生活。
人们已经不仅仅是再满足于一天能有两顿饭吃,也不会有两顿饭吃就不管干稀都满足的时候了,有饭吃了,甚至能一天三顿了,那么就还想着饭桌上能有两个菜碗,甚至一旬也想着能吃两顿荤。
菜里也想添加酱醋多放点油盐。
身上的衣服也想着能够体面一些。
各地推行免费小学堂教育,虽然只是免费读三年初小,但是大家也愿意把孩子送去开开眼,虽说不收学费,可也还得给老师送点束脩,也得给孩子买些纸笔墨砚,但大家都愿意咬咬牙送儿子去开开眼。
手里有点钱,就会发现需求也增加了无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