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之便去挑炭,茂之去捡鸡蛋。留下和之与谢安两人,和之赶忙招呼谢安坐下。
谢安捉住和之的手一握,冰凉冰凉的,像是刚从冰里捞起来的,便问他:“冷么?”
和之笑道:“出门的时候冷,呆在屋子里就好一些。”
谢安摸了摸和之的脑袋,也笑了一笑,起身出门去寻王胡之。
王胡之隐居的日子,精神上应惬意,但物质上绝不逍遥,虽然也是琅琊王氏一族,但其实空顶着琅琊王氏这么一响当当的名号,琅琊王氏族人接济他的倒不如谢尚多,谢尚为人慷慨,又与王胡之交情深厚,因而每当王胡之生活拮据的时候,王胡之便常常携家带口往谢尚处就食。曾经,乌程令陶范见王胡之生活过得捉襟见肘,出于同情,派人给他送来一船米。王胡之坚持不受,在他看来,这无异于“嗟来之食”。他宁愿与一家人饿着肚子也不愿食这“嗟来之食”。他轻蔑地直呼陶范小字胡奴:“王修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
王胡之之所以拒绝陶范的施舍转而又向谢尚索食,源于这个社会的阶级观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下品庶族与上品士族的社会地位可谓天攘之别,下品庶族寒门出身的子弟鲜被上品士族子弟看得起。
陶范出身寒门,他的父亲陶侃幼年孤贫,寒门子弟想要入仕也不是不可能——举孝廉,但是机会渺茫。陶侃正是通过举孝廉而入仕。
八王之乱后,五胡入侵,王敦、王导兄弟为司马睿建立东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东晋开国元勋,一时权倾朝野,这让琅琊王氏家族一举成为当世声名最显赫的世家大户。“王与马,共天下”正是形容这个时期的琅琊王氏家族势力。“王与马”是指琅琊王氏与皇室司马氏。司马氏深感皇权受到威胁,便想方设法削弱琅琊王氏家族势力。王敦对权力受到削弱极是不满,于元帝永昌元年发动叛乱,后被诛杀,平定这场叛乱的功臣有其兄弟王导。尽管大义灭亲、平定叛乱有功,王导深知司马氏和一些朝臣并不完全相信自己,处处委屈求全,竭力向君王表其忠心,元帝也倚重王导如“萧何”,王导丞相之位得以稳固,终身仕图平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