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魁楚越想越觉得此计可行,就是桂监国怕死调不走焦琏的禁军,能调走李明忠的六千人也是大好事啊
而且他又不需付出什么,这又何乐而不为,这可是天赐良机,无论如何也要试上一试
秋宴一事,只是经过一个下午,便迅速传遍朝中,各方皆是各有反应
城西南角,督查院值房
此时已是掌灯时分,御史刘鼎握着毛笔,正在灯下奋笔疾书,作为朝中的喷子衙门,督查院的消息自然也是极为灵通,他们也第一时间知道了午后的秋宴之事
只是一众御史刚刚知晓此事,掌管部务的何吾驺何阁老就已经传书督查院众人,令众人暂时不得妄议此事
实际上,就是何吾驺不传书部中,也不会有御史会随意上疏
这可是北伐,如此大事,朝中各方大员还未表态,他们怎么会随意上疏,一个不好,那可是要引火烧身的
身为御史,他们比寻常大臣更知道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
弹劾大臣私德可以无所顾忌,但对这种朝廷大政那就必须慎之又慎
如果一个御史第一时间对朝廷大政上疏,那只会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这御史对这朝中之政极为认同自发上奏,另一种则是这御史背后有人授意,背后之人准备以御史先行张扬声势,或是试探朝中动向
刘鼎两种皆不属于,自然也不会对朝中大政先行发声
秋宴之事涉及朝中大政他们不能弹劾,那他们就没有东西可弹了吗,那怎么可能
既然议论朝中大政有风险,那就找些没有风险的弹嘛
科举之制乃是国家抡才大典,何等的严肃庄重,殿下怎可一日之内就赐下五十多份告身功名呢
这让天下寒窗应试的士子们如何去想,岂不是会寒了天下士子之心,这成何体统!
他刘鼎此时就要为天下士子发声,请殿下收回成命,此事绝无风险,弹劾几个武人算得什么大事!
若是他真因此被殿下黜落归乡,那才是天大的好事
他刘鼎无惧殿下威凌,为天下士子秉公直谏,因此罢官归乡,到时候他刘鼎一夜之间便可名满天下!
刘鼎奋笔疾书,一封洋洋洒洒的奏疏顷刻写就,而后便满怀期待的投入了朝中
只是这份被他寄予厚望的奏疏投递入朝后,却是如同监国殿下发出的北伐宣言一般,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一丝波澜
殿下在秋宴发出北伐宣言后,朝中所有人皆像是对此事毫不知情一般,没有任何人上疏奏议
就连监国殿下自己,好像也全然忘了此事一般,对此事绝口不提,连丁魁楚一时间也有些摸不清这监国殿下的路数,只得暂时观望朝中局势
朝中看似风平浪静,但在平静的水面之下,在不可见的暗处已经渐渐涌起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