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厂的进展异乎寻常得顺利,但刘鸿生的加入,让他的弟弟刘吉生多少有些担忧。
刘吉生不解地问:“哥哥,放着大好的煤炭生意不做,您搞那些高风险的干啥?完全不符合您的准则。”
刘鸿生说:“你一直跟着我经商,每年至少在上海各个码头待上数月,应该知道,放眼整个黄浦江,从杨树浦到南码头,全是外国的码头。还有那一长串外**舰飘着各种各样的国旗,几乎让人忘记了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虽然我是个只顾挣钱的商人,但干的是码头产业,看多了心中不是滋味。现在好不容易有个让中国人长脸的机会在我面前,不能置之不顾。”
刘吉生说:“就怕砸进去钱后见不着利。”
“你太小瞧李谕先生了,”刘鸿生说,“上海滩那么多商界大佬全都对李谕敬上三分,这绝不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服自然是服,”刘吉生说,“但哥哥千万不要放下咱们的老本行。”
“我没有放下,而且李谕先生告诉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刘鸿生拿出一张纸递给刘吉生,“你看看。”
纸上是个很奇怪的图形,画着一个圆柱形,上面有很多小圆圈,刘吉生问:“这是什么?”
刘鸿生说:“李谕先生称之为蜂窝煤,据他说,此种形态可以大大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
“蜂窝煤?”刘吉生头一次听说这个新名词,思忖片刻后说,“我记得一位圣约翰大学的同学宋子良告诉我,他在日本看到那边都是用机器制造出来的煤球,但也没有这么多孔。”
宋子良是宋子文的弟弟。
刘鸿生说:“李谕先生说,经过这种加工,可以很大地提升使用效率,远超煤球或者煤饼。他是在瑞士拿过诺贝尔奖的人,对热学的理解全国第一,听他的准没错。”
“是瑞典,而非瑞士,”刘吉生纠正道,“哥哥的意思是,我们再投资建个蜂煤工厂?”
“是蜂窝煤,”刘鸿生也纠正了他的口误,“我给李谕先生提起过,我入股了几家煤矿,他便说出了这个构想。而且他还很有把握地告诉我,只要推出,赚的钱肯定比倒腾煤炭还要多。”
“这么厉害?!”刘吉生有些不可思议。
刘鸿生点点头,继续说:“按李谕先生的说法,蜂窝煤属于改进型工艺,提升效率虽然会在短期内让用户减少买煤,但时间稍微放长,见到好处,购买蜂窝煤和蜂窝炉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只会更赚钱。我仔细分析了分析,李谕先生说的完全切在要害上。”
刘吉生再次打量起手里那张纸,“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买卖。这个点子哥哥你是花多少钱买来的?”
“分文未取,李谕先生随手给了我。”刘鸿生说。
“大气!”刘吉生彻底折服,“我这几天就开始试制,先造个三五吨,小范围推广一下,要是效果不错,立马投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