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考验话剧演员的功底,这更考验剧本创作者——
对舞台现场节奏的把控!
什么时候该抑下去,什么时候该扬起来,这都是有说法的。
哪怕就是在陶春芳老师这种【民俗戏剧】类的名家,她也是在她三十四岁那年,才写出了她人生第一本可以被改编成舞台剧的戏剧创作——
《白蛇传》!
眼瞅着江海仅仅二十岁不到的年纪,竟然就有望完成人生第一部可以被搬上话剧舞台的戏剧创作?
饶是萧琳瑜这种与世无争的性子,都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
“这江海,竟然有这么厉害”
说实话,当得知《窦娥冤》剧本将有望被改编成话剧,改编成现场舞台之时
江海确实有那么一丢丢兴奋?
但是,他高兴的点并不是《窦娥冤》本身,他兴奋的点在于——
不管是实体书,又或者是网文,一直以来这两种文字的表达形式,并不能让他对读者情绪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总结和反馈?
换言之,
他没有办法和读者面对面?
就譬如说,你在阅读《许三观卖血记》时哭红了眼,作为作者的江海也只能是通过书评知道读者很悲伤?
对于读者在阅读这本书之时,到底是个什么情绪,他一无所知?
你看书的时候在哭?
不造啊,我又没看到
你看书的时候愁眉苦脸,烟一根接着一根,甚至把人都看emo了?
这,我哪知道?
毕竟我又不是亲眼所见.
可是,话剧舞台剧这种形式,刚好就弥补了他不能和读者面对面的这一缺陷?
试想一下这样一幕场景——
剧院里,在一场坐满了人的话剧演出之中。
作为剧本创作者的江海,置身于人群之中,身边全是特意前来看戏的观众。
他们一边用纸巾擦泪,一边哭诉:
“为什么这作者,能这么刀!”
“为什么这窦娥,能这么惨啊,呜呜呜呜呜”
而作为这一切始作俑者的江海,就坐在观众旁边,默默为他们递上纸巾:
“别怕,再哭大声点儿,我这儿还有纸巾”
不知道为什么,一联想到这一幕情景,江海莫名就感觉有些兴奋?
你还别说,要是真能有机会,把《穷鬼》《女房客》这之类的剧情精简一下,也改编成舞台剧的形式,专程邀请到喜欢这两部的读者来看,那——
岂不是更爽翻天?
宛若发现了一条刀人的新赛道一般。
感受着陶春芳老师那颇为慈祥的眼神。
江海激动,朝着她一抱拳:
“陶老师,你放心,三天之内我必定交出《窦娥冤》定稿!”
“有关于舞台改编的事情,还劳您多费心”
在剧本创作方面,的确是可以速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