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郑朗相信。
史上记载一件事,范纯仁在朝廷为官时,留秘书监晁端吃饭,吃过后晁端对他人说,范丞相家风要败坏了,问原因,答曰,平时他们家吃饭只是咸菜豆腐,此次留我吃饭,居然在咸菜豆腐上放了两小簇肉,岂不是家风要出现败坏吗?
范仲淹一生做过最奢侈的事,就是在饶州纳了才艺双绝的如夫人甄金莲。
失了一会儿神,说道:“要么明天随我一道去芜湖。”
“好啊。”
进入梦乡,第二天夫妻二人来到芜湖城,来到州仓。但这个州仓不是用来放粮食的,一开始没有人注意,后来东西出来,才知道它的用意。
堆放了一些草棉子,也就是棉花。
从岭南引进过来的。
承诺一些条件,让百姓自己种植了两百多亩,但方法绝对是后世最先进的种植方法,单株移载,剪去公枝,疏密相间,灌溉得法,施肥得当。能做到只能是这些。
秋天到来,开始收获,郑朗从生长时就时常过去,只有他一人重视,其他人都没有在意。
情况不是很理想,其实有两途,一是从西域往关中引进,气候上比较接近,二是从岭南往福建湘赣引进,气候悬殊不大,要么就是土壤不同,但配合适当的种植方法,还会有一个好收成。
但再坏,也比岭南现在这种落后的种植方法产量会高些。
品种不好,没有适应,虽种植方法先进,也比岭南的产量高,可让郑朗很不满意。不过他姓格温吞,准备用十年二十年培育优良的稻麦种子,况且棉花。
陆续的收获上来,可官吏们一个个很傻眼,知道它也能纺布,芜湖城也出现一些棉织品,可是第一次看到过,首先这些棉籽怎么办?一个个用手剥?
然后是棉纤维,不象麻葛与蚕丝,很长,这种短纤维如何让它变成布匹?
不懂。
郑朗请来工匠,从北方刻意用高价请来的,最好的织机工匠不在南方,也在河北山东一带。
工匠到来后,郑朗画了一些图纸。先是轧棉机,按照黄道婆那种轧棉机思路绘画的,稍稍不同,有可能会更先进一些,反正是落后的手工机械,纵先进也先进不了多少,只能说比用手剥好。
再就是弹棉花的弓,中原与江南都没有,岭南大约有了,多半是短弓,索姓改成长弓。
最难的是多锭纺机,也是三锭脚纺车,用脚力气更大,还可以省出手握棉抽纱,节约劳力。
基本都是黄道婆发明的工艺,不过黄道婆之所以成功,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宋代开始,陆续出现脚踏纺车,缫车,织机又有素机与花机,花机还有多综多蹑(踏板)和束综(经线个别牵吊),多锭式也有,不是很成熟,大多数以单锭为主,少数还出现水转大纺车,能抽几十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