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朗走进书房,他所过之处,保留着一些前世的习惯,喜欢收藏一些字画,小玩意,以及一些珍贵的古籍。不过大多数古籍又重新搬到书院,加上方便自己教李贵与三个小公主,将书房拓大了。
四个孩子一走,书房里空荡荡的,只有两个养子在埋头读书。
崔娴想让他们科考试试看,郑朗拦住了。天资太弱,最少得学个十年,才能勉强试一试。
但两个孩子十分懂事,人也忠厚,颇类似崔娴的三个哥哥,郑朗也很满意。就是考不中,以自己身份,荫补两个官员不是很难的。想做官不仅学问要好,也会做人会做官。
郑朗加了几块木炭,放在火盆上。
来到书桌前开始著书。
开始写忠恕。
这个忠不是人们所想的那个忠心耿耿,忠于国家或者主人的忠,恕同样不是宽恕的恕。
有点儿饶口。
但到了宋朝渐渐演变成忠心与宽恕,这一演变,在儒家中地位也不高了,更没有郑朗所说的对立互生。
郑朗写的忠恕乃是上古儒家的忠恕,很重要的忠恕,而且可能牵涉到各家各派的道心。
先说一。
以前少年时与冯元说过这个一,但那时郑朗也没有想清楚。后来思想成熟,终于将三定为儒家最重要的数字。虚的正反两面,比如仁义慈孝忠恕,等等。真正的仁义慈孝忠恕根本没有,或者说根本没有人能做到。做到的仅是接近于仁义忠恕,是两者之间的中的产物。这就是三。
但写忠恕时,必须还要写到一。
来自论语,子曰,参乎,吾道以一以贯之。曾子说唯。孔子出门,门人问何谓道也?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肯定不是忠恕而己,但十分重要的忠恕,这里忠与恕曾子将它定为一。
因为这二字以前没有,到春秋时才出现,比论语要早,周语说,考中度衷,忠也。施其所恶,弃其忠也。以己心度人心,这就是忠。非是忠臣的忠!己所不欲,却施于人,叫不忠。
左传里说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周桓王用自己所不能有的十二城邑与郑,是谓不恕。这里的恕与忠是一个意思。
因此曾子说忠恕乃是一。
肯定不是,包括孔夫子在内,都没有认真的用三来区别宇宙万物定理,但许多方面意识到这个三,或说中,或者说仁义相辅,这个相辅就是中,就是三。
只是郑朗未出现之前,从未有人认真的想过这个三,或者想过,不会想得这么详细。但就是郑朗未出现,后人也很少有人这么想过。有一个人,半仆街的写手。
因此儒家自我将它进一步演化完善。
夫子说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孟子说君子自反也,我必不忠。
夫子又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又也说仁之方就是强恕而行。还有更多的例子,将夫子与孟子荀子的书籍翻一翻,能翻出好几十条说忠与恕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