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羡慕他们的富强,想要过上他们的生活,却自称自己追求文明。
如果这些富裕的国家衰败和贫穷了,最先逃离的也是这些人,只不过他们不会再把文明挂在嘴上。
这又符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政治建筑的道理。
社会的总体道德,必然是建立在物资满足的基础上的。
那些落后贫穷的国家,连肚子都填不饱,却要求他们讲究仁义道德,实在是没有人性,哪怕长期吃不饱饭的人很难具有人性,而那些吃饱饭却对他们冷嘲热讽的人更没有人性。
那么随着大明的持续富强,经济长期发达,底蕴雄厚的文明底子下,像曹端与陶鏴这样的思想家会越来越多,这也是必然的事物发展现象。
矛盾会越来越多,而经济发展永远是盖住矛盾的缓和手段。
如何保障经济发展呢,人均资源丰富。
简而言之,国土面积越大,人均土地面积越多,或者说掌握的资源越多,那么经济发展越容易,越能长久保持经济发展势头。
现在是十五世纪,大明不需要掌握资源的手段,获得更多的土地才是最好的方式。
英国人才几百万人口,做不到吸收其余种族的底气,所以只能施行种族灭绝,但是大明人不怕,大明人接近两个亿,有包容世界的底蕴。
所以大明可以与世界共同富裕和发展,这是英国人不能提出来,并且十分抗拒的。
朱瞻基看着父亲的背影,眼光里满是崇拜。
第一次巡视大明的时候,年轻的朱瞻基看到各家百姓里大厅悬挂的燕子图,内心的骄傲和崇拜就已经呼之欲出。
在朱瞻基的心里,父亲是最伟大的君主,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了父亲,辜负了大好河山,做一名合格的继承者,继续光耀大明。
哪怕这个过程里,有些不合时宜的“蟑螂”,通过前番的打压,朱瞻基已经有了底气,发现了如何对付这些人的方式。
“太子啊。”
“儿臣在。”
朱瞻基上前恭敬的应道。
“权利这个东西,你要明白它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你想要的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思考清如何对待权利。”
朱高炽没有强硬的否决儿子。
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朱高炽从来不会强行扭转别人的思想,只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互相的交流。
如果说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那么这不是交流,而是强迫。
人的性格很难改变,朱高炽不想改变,因为这是他做事的准则,自己不想强迫别人,别人也不要强迫自己,在道德与良知的前提下,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与良知是人类社会的共识,非要特立独行的解释其余标准,已经是违背道德与良知了,可以通过发展,经济基础的提升,来改变社会道德水平,却不能一味的强求,长期只会拔苗助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