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二年,十二月初四。
长安已经下起了小雪。
按照五日一小朝,十日一大朝的规定,距离下次的小朝议还有一天的时间。
刘曜是在昨天傍晚收到的报告,报告从长安城外的驿站转呈到他的手里,前后一共用了两刻钟的时间。
这份报告先是由信使送到京城外的驿站,再由驻守在该驿站的通政使将各地送来的公文报告分门别类之后,统一用书办监专用的马车运送到政务府书办监。
书办监是军务府、政务府专门处理地方与中枢来往文书的机构,其主官书办大监官阶品级为正六品,大监手下握有若干名官品为从七品的通政使。
通政使往往人数众多,专门负责挑拣文书,及对文书进行分类。
事关军务的文书,会经过书办监分类后,先递交到军事堂下各总部、总署。
总部总署无法定夺的,再送到帅阁,由轮值的阁帅给出建议,或召集相关部门商议,或召开军事堂会议。
事关政务的文书,也是会经过书办监分类,再递交政事堂下各部。
各部无法定夺的,再送到相台,由轮值的台相给出建议,或召集相关部门商议,或召开政务府会议。
无论是军务还是政务,但凡涉及到军国大事,或六百里加急级别及以上的公文,必须上奏君主!
由楚王刘曜给出意见,然后该是军务府处理的,军务府去办,该是政务府处理的,政务府去办!
有关文书政令的处理,导致的最终结果,不管好坏,皆以“谁处理谁负责”为原则!
至于由御史台和谏议台组成的廉法府,有单独的公文处理机构,而且除了正常的监察御史、监察史下去地方暗访纠察不法之外,还有独特的“公车上书”机制。
所谓“公车上书”机制,是刘曜借鉴后世的匿名或实名举报信,发明创造而来。
任何人都可以写匿名或实名谏言,或举报、或建言。
每年三、六、九月,谏议台会与路部合作,派人驾驶公车,到各县收集谏言。
公车会在十一月底前,把这些谏言送到中枢的御史台、谏议台。
如此,地方百姓便可通过这种方式行使对政府的监督与建议的权力。
刘曜搞书办监,设立通政使,并非是他的发明。
他只不过对于秦汉时期的文书处理机构进行了改编,明确了其地位和职责。
刘曜不想学习秦始皇,每天批阅上百斤竹简。
假如把帝国比喻为一个庞大无比的集团,那他认为自己应该做一个集团董事长,雇几个有本事的总经理替他干活。
总经理做得好就表扬或赏赐,若出了纰漏,那就拿其开刀或问责!
君主不直接处理问题,只有处理问题的人才会出错。
所以出错的永远是做事的人,而不是君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