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朱标听着张一凡侃侃而谈。等张一凡好不容易说完之后,他沉吟片刻之后,便看着张一凡说道:“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让大明百姓尽量都识字,如此,方能保证百姓不被那些官吏愚弄?”
张一凡听了,点点头。
古代的读书识字,其实是垄断的。那些读书人,不希望有更多的读书人出现。
最早的时候,是豪门世家的专利,士族的专利,普通人家,根本不可能读得起书。
所谓的寒门,其实也是相对于豪门世家来说的,根本不是普通老百姓。
到了隋唐开始采用科举制,这个情况才开始慢慢改变。但是,读书依旧是和普通人家没有关系。
哪怕到了大明王朝科举制成为唯一的时候,真正老百姓读书的,也还是很少。说洪承畴年幼家贫读不起书,只能旁听私塾被老师赏识,可谁又知道,洪承畴他爹是庠生,他爷爷是贡生。
华夏的老百姓真正能读书,还是要等后世开始普及义务制教育时才算。
张一凡在香山县实现的,有点类似义务制教育,但是不强制,以利诱之。
此时,他借着这个机会,给朱标这个未来的皇帝科普下全民教育的好处,同时也是说给老丈人听的。要是有可能,就希望老朱同学能在他社学的政策上再进一步,就能惠及更多的大明百姓。
毋庸置疑,朱元璋同学是重视教学的,要不然,他也不会下旨大规模推出社学。
当时,朱元璋就曾下诏日:“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弛,人纪荡然。加以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和礼义,今朕一统天下,复我中国先王之治,宜大振华风,以兴治教。“
但是,张一凡认为这还不够,他的这种社学推广,也就他在位时有点用,朱棣发动靖难,就一下破坏了社学,倒退了很多。
到了成化年间,杨继宗为嘉兴知府,大兴社学,下令“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母。”这种如果形成制度,才具有约束性。只是很可惜,这只是某个知府自己下令而已。
此时,张一凡听到朱标提到义务教育的话题,便提醒他道:“这一块,最好朝廷必须要有补助,要不然,有的百姓家,真得是上不起学的。朝廷投入了这个钱,未来人才就会多很多,受益是无穷的。”
朱标听了,点点头说道:“有香山县为参考,我心里有数,等回头到了京师,我会和父皇商量的。”
听到这话,张一凡就高兴了。
一旦他们两人达成共识,那就等于大明开国两代皇帝的制度都会保持不变。经过两代皇帝的义务教育,那大明朝将来的成就,会得到一个历史上达不到的高峰。
随后,又听朱标在继续说道:“第二,就是要进行舆论管控,包括且不限制这些闲书、戏曲、评书之类的审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