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奕翔说完便朝蔡京微微一笑,蔡京此时也是会意的点了点头,我见状也是会心一笑,毕竟蔡京这个名誉校长还是为大宋的经济做了一点实事。想到这里也朝苏奕翔微微点头示意,随后便是主簿李智杰起身说道:启奏皇上,刚才诸位大人介绍了朝廷的官办学校,那就有下官来介绍下私学教育,大宋历朝不仅积极兴办官学,重视官学,而且对私学和新兴的书院也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使各类学校并行发展,相互补充,使我国的学校制度和私学教育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全国范围来看,官学教育多集中于州县,不便于偏远地区的居民子弟入学,这便为私学教育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私学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开国至真宗时期。虽然国家经济日渐复苏,政局逐渐稳定,但仍无暇顾及兴学,州县学尚未建立,国内一批有识之士已经在乡党间兴办私学,教授生徒,如王昭素等,都是宋初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二阶段是朝廷的三次兴学期间。如石介、孙复等,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兴办私学。宋学先驱周教颇、程顺、程颐、张软、邵雍等从学于私学,学成后又从事私人授徒教学。
私学主要有师授和家传两种形式。师授按其内容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授识字和日用基本的小学或蒙学,主要有乡学、村学,或由宗族设立的义学,或富有人家的家塾,另一类是为年龄较长、程度较高的青年学子设立的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精舍和经馆等。
蒙学(小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也有季节性的村塾、冬学等。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学生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塾师生活往往相当艰难,时常无下锅之米,但这些教书先生却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义学或义塾是宗族或地方士绅等出钱聘请教师,在家乡开办学校,教育本族及乡里子弟,如范仲淹曾于苏州太平山建立范氏义学。大多数义垫都置有田产,塾师的生活比较有保障。
家塾是官宦世家或富裕之家聘请老师教育其家族子弟的私学。如陆九渊、吕祖谦等人,都设有家塾教育家族子弟。义学、家塾都是常年开课。乡村还普遍设置有季节性的村塾、冬学,十月以后,农事已毕,是农家子弟学习的绝好时间,其教学内容以(百家姓》《杂字>为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