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四十五章 朱寿昌对李定的人格碾压

宋神宗熙宁四年,是辛亥猪年,苏轼已经三十六岁了。

刚过了年,听说韩绛从枢密副使除陕西路宣副使任满回京。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枢密副使即为枢密使副职,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也迅速上升,甚至“权侔(等同于)于宰相”。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又逐步缩小。

苏轼给韩绛韩大人上了一道贺启,表达了自己的问候,同时又对自己工作中的失误,简单地作以检讨。毕竟,多年来韩绛对于苏轼一直都有着无私的提携之恩。

过了一段时间,苏轼有了一个新职务:权开封府推官,磨勘迁太常博士(掌引导乘舆,撰定五礼仪注,监视仪物,议定王公大臣谥法等事)。

北宋的“磨勘”是一种古代官员考核升迁制度。由唐而起,宋朝延续之。官员提拔晋升,相对于其政绩,资历与工作年限更为重要。通俗地说,就是官员得熬资历、有老资格。庆历新政时,范仲淹对该制度进行改革。后改革失败,重新恢复了磨勘制度,直至南宋。这也说明了,国人的“没有功劳也有熬劳”这句话也不是空穴来风。

苏轼的大表哥文与可,每逢提及此人,当时朝廷上下众人的褒奖之辞就会不绝于耳。说他:“为人靖深,操韵高洁,超然不撄世故”,“撄”,这里是指接触之意。就是这样一个人,熙宁初年王安石当政时,文与可在知太常礼院任职,面对王安石身边前呼后拥的附丽之人时,也决定独自选择远离朝廷,数次向朝廷乞求外任。

熙宁春,朝廷终于恩准文同以太常博士出知陵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

至于陵州的得名,文与可做了一番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据地理志,这片土地本为犍为与蜀二郡之地,在梁朝属于怀仁郡,因境内有陵井(盐井名,系我国古代大口盐井中最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盐井。位于四川仁寿县境内,相传为东汉道教始祖张道陵所开,故以“陵”名之),故名陵州。

得知文与可要离京到老家蜀地外任,一些同事好友纷纷前来送行。

苏轼先是作诗《送文与可出守陵州》,然后又应表哥之情,在一方玉堂大砚上题写了砚铭。此砚是任集贤校理、太常礼官的老同事、扬州人孙洙(音朱)(字巨源)所赠。

玉堂式的砚台,其实就是长方形的砚台,这种形式的砚台出现的很早,宋代才开始成为砚式的主流,至明清才普遍流行。

在苏轼的砚铭里,苏轼还和表哥开玩笑说,这方砚台有四块砖那么大,与可老兄到了陵州后,要把南山上的松树全部烧光,制成的炭墨也不够用。地处高山的陵州,用水极其困难,要把陵州的水全部用上,才能够勉强将此砚润湿。

当然,这也是文人之间笔墨中常常会出现的“恶作剧”。

对于文与可的画,苏轼常常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