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迷”微信小程序追更新速度快!
永久免费无需下载,还能切换源站追更
进入微信小程序
第六章 我辈岂是蓬蒿人——苏轼出山前后

这是一首押平水韵上平十一真的五十韵的长诗,除了表达出苏洵的出离愤怒的心情之外,我们对于苏洵能在这种悲愤的心情下还能不跑韵、不掉辙,一气呵成感到震惊,完全不像颜真卿悲愤时在《祭侄稿》里的拉拉划划。

人往往在失去理智时,会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举动,而苏洵却能以以他十万分的克制能力,化笔为刃,狠狠地扎向了老丈人程家看似光耀的门楣上!

苏老泉气急之下,发重誓此生苏家与程家从此老死不相往来!而最痛苦的却是夹在中间的所谓能隐忍的贤妻良母程夫人,一边是自己的亲骨肉,一边是自己的娘家人!

此时的苏轼已经年满十八岁,二伯出任了祥符(今开封市祥符区)知县。彼时的祥符多是富户,苏涣走马上任后,也不能免俗地少了新官上任的“火”:减免穷人的徭赋,公断了一些陈年的诉讼纷争,对于权贵的势力也是毫不屈服。就连包拯包大人见了,也赞叹道,你苏涣以一个小县令能够在这种权贵群里刚正不阿,确实要比当时的谏官还要强啊!

此时的苏轼日益壮大,逐渐开始读史论史,有时间还去学修道。眼看到了婚媾的年龄,却想着归隐山林,修道守贫(这和后世的王守仁有的一拼,不过也是大多数文人的通病)。

这一年,苏轼的另两个冤家,晁补之、陈师道诞生了。

至和元年(1054),是宋仁宗赵祯上位后第一年。

农历甲午年,七月,张方平除知益州。古时候,任命官职叫“除”。“知州”: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益州”在哪?北宋初年,朝廷在成都设立成都府,为成都府路治所。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在成都附近的青城起义,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当年五月,宋军攻陷成都,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改为益州路,成都仍为治所。北宋嘉佑四年(1059)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旧。宋朝时期是成都在古代历史中最为兴旺的时期,其经济地位在国内很高。总的来说,益州与成都从分量上讲半斤八两、不分上下。老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

这一年,至和元年(1054),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十九岁的苏轼成大人了,原因是他成家了——娶了邻县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王弗为妻。

此时的苏轼常曾与父亲闭门读书时交往过的史经臣史叔叔指点江山、臧否历史人物。对老史写的《思子台赋》赞不绝口。

思子台是纪念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太子被江妃谗死。死后汉武帝才知其冤,作思子宫,并建归来望思之台(思子台)于湖县(今河南灵宝市豫灵镇底董村)。只可惜,《思子台赋》原文今已不存,我辈已难以一睹真容。

苏轼的另一个弟子张耒,此刻悄无声息的出生在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丨点击进入微信小程序免费阅读全文丨👈

→如无内容,点击此处重加载内容←
多次加载无内容,请点页面中间弹出菜单换源阅读!



换源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微信小程序可换源免费阅读,点击跳转微信小程序阅读~